一天,在午餐后回教室的路上,同学问我:重新回到校园读书后,你有什么感觉?
我想了想说:我发现校园的确是读书的清净所在,而且让我觉得心态更年轻了(虽然我一直也没认为自己老了);
但是,我觉得如果只是想通过课堂上老师所讲的课程去学到这个领域很多的知识,大概率上是不可能的。
最多是在这个领域,这个老师激发了你从这个角度看待商业世界的兴趣。有了这个兴趣后,更多就是自己再去自学了。
清净的读书所在
云大的MBA项目教学在其位于市中心的老校区,校区毗邻市中心的翠湖,颇有些闹中取静的韵味。
加上疫情以来学校对于进出人员实行管控,平时可供校外人士游览的校区就只有学生和老师了。虽稍显冷清,但也更加的幽静。
而这种幽静会让你在步入校园走进教室的路上,体验到瞬时的转变:从街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到校内鸟鸣花香的安宁。
这份安宁更容易让我们从忙碌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回到课堂之上,专心的做个“学生”。
那位同学和我说,他上课时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因为上课时累了,看一眼窗外的古树,听一声外面的鸟鸣,非常的惬意。
心态的年轻
通常,我们心理上总是把“读书学习”和“校园生活”联系在一起:只有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才能够拥有“校园生活”。
当我背着双肩包走在校园里,看着周边的学生还是稚嫩的脸庞时,不免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时光倒流回了读大学本科的时候,那些点滴的记忆又开始重启,心态上也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加上课堂上老师对我们思维的一些“暴击”,同学间讨论时意见想法的一些“碰撞”,在我们思维中冲开了一些“缺口”,在我们的视野里打来了一些“窗口”,在我们的心底又燃起了一些憧憬,觉得未来又有了更多的可能。
而这些,是我认为在知识理论学习之外非常重要的“副产品”。
新的角度,新的兴趣
记得一门课的老师在开始的几节课里不断的强调,你们来读MBA,不是要向“学硕”那样去做学术研究,更多的是要打开你们的思维。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了对于理解世界的一些新的角度,激发了一些新的兴趣。其中,有两门课对我来说是“出乎意料”的:
一个是《会计学》。任课老师上课很有风格,基本不用PPT,重要内容都是板书。授课语言幽默且内容丰富,让我了解到从会计的视角如何分析企业的竞争力,发现企业的管理问题。现在的会计已不是事后的总结式的给出分析结论,更多的是事前的规划,从而避免财务风险。
在讲解会计方面知识时,所举的案例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多是他参与的,所以带动感很强,而课程中不时穿插的投资和理财的知识更让我们觉得“很值”。
这门课不仅讲会计方面的财务知识,也会提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让我们可以更立体的看待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所以这门课成功的引起了我这个数学基础差的文科生的兴趣,它在我心里的学期课程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另一个是《政治》(课程全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我想,大概率上你看了课程名称已经头大了。但是,大部分时候,这门课都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任课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会穿插一些个人化的解读,也会对一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展开“吐槽”。但这“吐槽”不是一边倒的否定,也会讲到它的“时代”局限性。
我感受到老师在言语间对邓小平比较推崇,让我也开始思考,我最近这一两代人都是受到了“改革开放”红利影响,但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作出了这样的政策安排?政策受到了哪些阻碍,他是如何应对的?于是课余我找来相关的著作开始自己阅读。
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复习很多近代史的内容,我不禁想,我那教历史的高中班主任如果把课也讲得这么好的话,我对历史的兴趣应该会更多吧。当然,这只能是如果了。
为什么我会对上面两门课感兴趣?无非是授课老师有料且有趣。
而课讲得好不好,我们每次都能很直观的“看得到”。由于我们的座位不固定,大家喜欢的课都往前坐,而上不喜欢的课时,后三排就人满为患了。这种每门课间人员的“潮汐运动”,生动的体现了课程的受欢迎程度。
我想,“照本宣科”般的讲解知识体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我们身边随手可得的知识的丰富程度已经很高。而如何通过“提出一个可以激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好问题、然后给出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丰富解释”,在我看来是更重要的。
诚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老师的知识体系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课堂上讲到的案例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仿佛他们不关心这门课对你们有什么用,我讲得很熟悉,很顺畅才重要。当我和同学讲起我对这一现象的不理解时,他说,这有什么稀奇,很多老教授都是凭借“一套PPT打天下”的。
而巧合的是,从上述两位老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都参与很多的社会实践的项目。
我没有了解过现在高校学术研究的趋势是怎样的,不过我想,如果高校老师能够适度地走出校园,以咨询、顾问、项目指导等方式去把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提升社会组织的效益,而且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也会丰富老师的学术研究。
不休息的周末
MBA周末班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从周五晚上到周日下午。
没有休息的周末累吗?当然累。但是人的适应能力很厉害的,过了2-3周后我就适应了周末的节奏。当然,周末的家务事也就辛苦了家里的另一半。
有些科目还有课后作业,需要利用工作之余去完成。相对来说我更喜欢那种按组提交的作业,小组通过沟通讨论来给出一个方案,我认为这才是MBA作业应该有的形式。
每门课的最后一节的下课时,我们都和任课老师合影,以纪念这段师生时光。而结课时我的心态有着些许的矛盾:一方面是终于有“周末”了,可以“全身心”的休息了;另一方面,也有些心疼,年度学费的一半就这么花完了......
课余活动
因为疫情的原因,开学的一系列活动都向后延期了。而班级内小范围组织的活动最多的就是聚餐了,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沟通了解成了我们课余生活主要部分。
由于我喜欢参与和组织活动,在学期快结束时加入了MBA联合会(相当于学生会)。在放假后的第一个月里,联合会的小伙伴们已经开始筹划几个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大家在课堂学习之外多多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毕业9年后,重新回到课堂,我发现了工作后的我们对待课堂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被动的接收信息到主动的搜寻解决方案。
我们会更“功利的”去学习,为了更从容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扑面而来的一个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