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近年来,走进书店每每都能看到它被摆在显眼位置。惊觉我们生活的富足已经到了可以从担心饥荒的囤积,到学习丢弃的艺术了。那之后像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丢弃,东边这个倡导丢弃的发源国又做出了《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这种电视剧,讲练结合。又有《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将前者的丢弃上升到对物的思考,变成一种哲学。
从来认为这类文字是畅销的“心灵鸡汤”甚至“成功学”的我,被母亲视为拖延症晚期,懒惰得不愿多动的我,竟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层次的价值观,在自己的不足十平方的小天地埋头收拾了两三天,清理了几百本书和七八袋垃圾——比年末下决心大扫除的时候,还要来得爽快。坐在打扫完变得亮堂堂的房间里,我甚至感受到空气的流向也变得美妙而自然,那些关于人生的困惑和压力,好像也不那么难受了。在这个小房间里重新出发,自在而勇敢,显得自然而然。
噢,像我这样的人,收拾起来竟然也能有如此奇妙的转变?明明我和这群看似荒诞的“奇葩”有着天壤之别:《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作者和女主角麻衣喜好空无一物的房间,已经到了丢弃变态的局面,甚至在友人作客的时候也能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拿起客厅的矮桌就要往外扔,仅仅因为“我觉得没有这样东西也可以”。而隔壁《怦然心动的人生魔法》的作者麻里惠,甚至在高中时代患上了丢弃官能症,因为找不到什么可以丢弃而在自己的房间感到无所适从,昏迷过去。
然而她们却又从这种丢弃的病态偏执中找到了自己的路:麻衣因为家里修复一新的古董仙台柜子而感受到物的美丽,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物品的态度。丢弃,绝不会是枉顾家中其他人的心情的随意行为,而是认真考虑对方感受,保留各自特点的行动。“麻衣为我们创造了轻松的生活氛围,我也一定不能落后。”家人的整理活动也从被动变为自动,“为什么我会买这件东西?”从堆满物品混乱不堪的垃圾屋,到仅围绕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整洁的空气屋,通过与物的对话,也许真的能够有所改变吧。
从“断舍离”,到麻衣的“丢弃变态”变得尊重个体,再到近藤麻里惠的“以拿起物品的瞬间是否心动来决定是否丢弃”这种评判标准,让人真正成为物的主人,又自然地让物品主宰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丢弃,以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让喜欢的物品围绕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看到这里,突然顿悟,对物的观念也许就是你处世的“禅”,是一种哲学。要不,大家怎么都说“物似主人型”,从一张桌子,一个房间,当然可以窥探一个人的情趣了。
那么,悟出这种“禅”之后,对于物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此刻我们已经成年很久了,从20代开始,越发接受自己身高再也不会增高,新陈代谢渐渐减缓,稍有不慎就会横向发展,体现一副对生活毫无追求的样子……甚至,越长大越是悲剧地明白,人是多么可怜的生物,他只能看到他眼前的一个小小的地方,有了很多,十年如一日的事情,我们渐渐忽视自己的成长,开始对年轻人以自己的观念评头论足,后来我们才发现,自己老了。
然而物品却是会随着你的年岁而成长的,在每个阶段对物品的喜好,微妙地体现着你的成长,甚至明显于头发的数量、脸上的皱纹。物的存在此消彼长,我们从外部购买,又从内部消耗清空。如果你在每一次装修搬家,甚至是收拾清洁前都存照对比,你会惊异于年初和年末时,你房间会有太大的不同。从中也许可以得知自己这一年是如何过活,自己的日子算不算得上“生活”二字。
这个阶段你认为高不可攀的物品,不代表你下一个阶段就不渴望不追求,而那些儿时的玩具,大多数也只能存活于童年时光。小时候也曾憧憬好友精致的玩偶,长大像是为了寻找当年缺失那份得到的愉悦,也经常逛玩具店,但也许是因为成长伴随着眼光的提高,或是那个“假脸”娃娃像是明星整容一般,看着就是没有心动的感觉。
物品能揭示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盗用一个网络词语:细思极恐。这一瞬间爱到极致的一件物品,反反复复的习惯,居然在下一个阶段变成垃圾桶里的弃儿。在这期间,不正是我们的成长吗?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天被物品物欲包裹着的我们,不应该认真审视一下我们和物的这段关系吗?
花数天时间整理完毕,我也算是体会到麻里惠说的那句“只整理一次,你便会一直持续这种整洁,因为你再也不想回到又脏又乱的状态了。”这是物品改变着我,虽然看似是我决定了物品的命运。我与它们,居然发生了和谐的互相融合。
对物的整理与丢弃,就像过年,给你新的气象,能让你清爽地从头开始。然而如何与物品对话,找到它所提示的人生之路,保持与世界的平衡,才是在这个人生的“年”里,需要花一段岁月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