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物理和心理
两点一线。从端点A到端点B的距离,跟从端点B到端点A的距离是一样远的。但是两颗心,从这颗心到那颗心的距离,跟从那颗心到这颗心的距离却不一定是一样的。
我们跟某个人那么亲,对方一定就跟我们亲他一样亲我们吗?不一定。
这就是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区别。
02 亲合动机
人际吸引按吸引的程度,从弱到强,可以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行为,而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合具有满足个体社会性需要、获取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等作用。情境、情绪和出生顺序影响亲合能力。
举出五个例子,说明孩子爱你或者你爱孩子。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行动。只有看到行动,才能知道感恩,然后就会知道怎么回应。
03 依恋与情感隔离
人们在情感隔离的时候,自己往往意识不到正处于情感隔离的状态。我们不是太忙了,顾不上孩子。我们是因为在依恋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所以才会情感隔离。情感隔离导致我们以忙为由,顾不上孩子。
依恋不仅影响亲子关系,在任何关系中都会存在依恋问题以及情感隔离现象。
04 依恋与安全感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会表现为人际关系障碍。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反应了父母自身的人际关系问题。安全感是与生俱来的,成年人的安全感的高低与其早期同母亲或其它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依恋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安全感的丧失源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
考察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问题,我们从“不愿、不敢和不能”这三个方面去思考。
不愿的背后是一个人非常迫切地想去搞好人际关系。不敢的背后是一个人的胆量问题,表现为恐惧的情绪,与安全感的缺乏相关。不能的背后是每个人的能力其实都差不多。
一个人往往既不是不能,也不是不愿搞好人际关系,而是他不敢。
05 自卑与自信
安全感的缺乏,会导致自卑,自卑导致苛求完美,苛求完美导致抑郁、强迫和精神病。
如果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很自卑,这不是真自卑,这是真自信。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有人看不起、挖苦、嘲讽自己,这是真自卑。嫉妒别人不是异常,但是总认为别人都在嫉妒自己,这就很可能是不正常。
06 人际交往的原则
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这是一个循环。各种心理现象往往都处于一个循环当中。
打开手机和微信通讯录,看看谁是亲人,谁是生人,谁是熟人。
先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才能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做出正确的操作。
07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原则: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让对方喜欢我,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做到先喜欢对方,然后让对方喜欢上我。
交换性原则:等价交换,价值衡量。典型例子就是请客吃饭。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最重要的原则。
平等原则。
08 沟通的艺术
察言、观象、会意。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09 沟通的对象
知道跟谁沟通比知道沟通什么更重要。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止语。
10 沟通的层次
第一层:装
当彼此都在“装”的时候,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是远的;如果不能脱去外边这层“装”,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只能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公事公办。
第二层:服
如果两个人见面,不再着装,而是穿着服呢?比如,穿着睡衣或者内衣相见。这个时候,关系一定要比穿着正装近了一层,恐怕只有在同性、或夫妻、或情人之间才能够做到。
第三层:体
两个人都敢把自己的裸体暴露在对方面前,其关系的亲密程度、彼此的信赖程度,一定非同一般。
第四层:心
当彼此赤身裸体时,就一定交心吗?那可不一定!夫妻之间,“同床”还可以“异”梦呢。
两人之间的沟通,隔了几层?六层。
11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的判断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紧密程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我们想了解我们对别人的接纳程度,通过评估我们的自我暴露水平就可以做到。
自我暴露,先说自己,再问别人。
情趣爱好方面:我喜欢吃辣,您喜欢吗?
态度:我喜欢刘德华,您喜欢吗?
自我与人际状况:我跟我婆婆经常闹别扭,您的婆媳关系如何?
隐私:我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
12 沟通对象心理状态的识别
先看死活,死的不说。再看是否正常,正常的再分健康不健康。
第一级:心理的死与活
你回家后,发现孩子正在对着电脑玩游戏,你跟他说话他会听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他活在游戏世界当中,对你这个讲话者就是死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这扇窗户,我们就能判断出一个人心理的死与活。
所以跟别人说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但你不能要求对方说“看着我的眼睛”——这样不礼貌。具体怎么做呢?我们都学过物理学,知道“光路的可逆性”这一光学原理:我能看到你的眼睛,你就能够看到我的眼睛。那么,我要想让你看到我的眼睛,我只需看着你的眼睛就够了!
第二级:活人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第一条原则: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
现在你的面前没有一条蛇,这是客观事实,那么,你主观上就不能看到蛇。如果这样,你的主观和客观就是一致的,你就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你能看到一条客观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蛇,说明你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已经不一致了,你出现了幻觉,不正常了。
第二条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原则。
我们知道,心理过程的知、情、意等部分,都是人为划分的,人的心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比如,我认为你是个好人,这是我对你的认知;而遇到了好人,我的情绪反应就该是高兴;我的意志行为呢?当然是靠近你,想和你交朋友。如果我是这样想的、这样感受的,和这样做的,就说明我的知、情、意三者协调,是一致的,那么,我的心理就是正常的。
第三条原则:人格稳定性原则。
一位老人每当听说自己的孙子或外孙女要到家中来,就高兴的心花怒放,会准备好多好多好吃的。可就在两个月前,老人突然变了:一听说自己的孙子要从美国回来,她竟然把家中好吃的东西全部藏了起来。藏在什么地方呢?暖气片子后边,沙发底下,被窝里,卫生间……
这位老人的个性怎么由大方和热情变成了小气和冷漠了?原来他是患上了老年痴呆,心理当然不再正常。
第三级:正常心理的健康与不健康
(1)心理健康=1/2神经症+1/2性变态。
(2)判断一个男人是否健康,就看他是否幽默;判断一个女人是否健康,就看她是否会撒娇。幽默是智慧的剩余,人只有在良好的心境下才能幽默出来;撒娇是一种健康的退行,撒娇的女人心理年龄丰富,能够灵活变通,用成人的方法实现不了的可以通过孩子的方法实现。
(3)顺境之下享受,逆境之下承受,绝境之下接受。
13 四种心理状态及有效沟通策略
(1)心理健康讲道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听懂道理。
比如一个班级当中有50个孩子,第1名和第50名,哪个听的道理更多?当然是第50名!第50名的孩子,父亲给他讲道理,母亲给他讲道理,老师给他讲道理;关于学习的重要性,什么样的道理他都听过了;他不是不懂道理、不是没听过道理,而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懂得了道理却做不到呢?因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了。
(2)心理不健康用心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只能用心理的策略来应对。
一群孩子十分喜欢大喊大叫,吵得邻居没法休息。各种讲道理毫无效果,批评训斥也没有用处。后来某位邻居的朋友是一位心理学家,在了解情况之后,他不是给孩子讲道理,劝阻孩子不要吵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孩子们大喊大叫。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谁喊得声音越大,谁就能从我这里得到越大的红包。
最后孩子们竞相喊叫,也得到了数额不等的红包奖励。等孩子们的喊叫行为被吸引到金钱奖励上以后,心理学家开始减少奖励的额度。第二天,则完全没了奖励,这时候孩子们感觉非常不公平,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喊?孩子们因为没有了来自外部的金钱奖励,对喊叫丧失了兴趣,停止了大喊大叫,吵闹扰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位心理学家的做法利用的是过度理由效应,这也是心理和道理相反的一个例子。总之,道理讲不通的时候,就要灵活变通,依靠心理的技术。心理的方法往往和道理是相反的。
(3)不正常的心理顺着说。对于心理不正常的人要顺着说。
我们看疯子,疯子是疯子;而疯子看我们呢?当然也是疯子!
本来墙上没有蛇,疯子非说有条蛇。为了向疯子证明我们不是疯子,就只能顺着他的话说:“您说得真对!的确是有条蛇在爬。”如果想和他继续交流下去,可以在顺着他说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你说,这儿怎么会有条蛇在爬呢?”
跟愚蠢的人争论,无论结果如何,都比愚蠢的人更愚蠢。
(4)死亡的心理不说。面对死人就不要再说。
因为说了白说。学会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