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这部片子两三年前就列在清单里了,今天才翻出来看。感觉如果能在早几年前,带着我的父母一起来看这部片子,应该会更有意义。呐,看官们,抽时间一家人一起看看这部片子吧。
孩子是父母制作出来的巧克力,父母是孩子的工厂。这部老少咸宜的片子想传达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披着童话的皮,核心却是在讽刺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
我德普有种迷之魅力,驾驭这种奇特的角色毫无压力。剪刀手爱德华,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疯帽子,都是有种天才般的孤独和忧郁。这部电影里德普饰演巧克力工厂厂长旺卡先生,一个内心住着小男孩的中年怪蜀黍。
作为一手安排游览巧克力工厂大戏的幕后BOSS,旺卡先生的童年其实也是有阴影的。他爸爸是牙医,一颗糖都不让他吃,可他偏偏梦想当一个巧克力大师。旺卡戴着诡异的牙套离开了家,也带着一身叛逆反骨。
他嘴里甚至吐不出"parents"这个词汇,他对他爸爸的爱,与对他爸爸掌控欲的恨,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舍。他不愿意提,所以孤身一人,假装忘掉过去。然而他爸爸在赶走他之后,把所有报纸上跟旺卡相关的消息全部剪下来,有的做成剪报册,有的放在相框里挂起来。
旺卡爸爸的房子都没有拆,就是为了等儿子回来。所有的邻居都搬走了,只剩旺卡家孤零零的一栋房子,四棱上参差不齐的砖瓦,屹立在一片雪地中央。几十年了,一直在等。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不是查理一家人,让旺卡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是用全世界的巧克力都换不回来的,他和他爸爸,还要多久才能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电影的重点不在那五个性格迥异的小孩,而在于他们的家庭教育,他们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如果只当成一场巧克力工厂奇遇记来看,那可真是白瞎了编剧和导演的一片苦心。
小胖子的妈妈一直纵容他吃,所以他才会掉进巧克力河,卡到管道里被吸走。冠军妹的妈妈一直让她比赛,所以她争强好胜去吃那个蓝莓口香糖,被变成大蓝莓。富二代女的爸爸一直对她在物质上有求必应,所以富二代女被扔进垃圾回收站。科学男的爸爸属于典型的教子无方,让孩子一个作死把自己变成了纸片人。
当然这些纯属脑洞大开,在镜头里各种奇思妙想让人啧啧称奇,并且布景道具这一系列东西让我又一次认识了国产片和欧美片的差距有多大。国产五毛特效真的不是黑,是抬举。
在现实里,像上面四位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孩子,只怕会比电影里这四位更“让人讨厌”。纵容孩子的贪欲,逼着孩子当冠军拿奖,给孩子钱和想要的一切东西,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想象力的科学怪人。知道的说是爱之深,不知道的还以为不是亲生的呢。
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不是穷,不是不爱,而是把一切自以为是好的,全部灌输给孩子,却从来不问他们是不是真正想要,或者灌输的这些东西是否真如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为了你好”。
就像影片刚开始,旁白说查理,虽然他穷,住在一栋歪七拧八破破烂烂的房子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睡在一张床上,每天喝的汤就是白菜汤兑白菜。但是他们一家人难得的和谐,穷且开心。
一家人陪着他去拆一块巧克力,爷爷把私房钱拿给他买巧克力,都是为了实现他去旺卡巧克力工厂参观的梦想。全世界只有五张的邀请券,他们却几乎都希望查理能拿到。
一般的父母应该只会说,全世界只有五张,怎么可能轮得到你。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原本胸怀壮志的年轻人,都是被家里人“成功的怎么可能是你”这种论调扼杀了。只有真正内心强大到和全世界作对的人,成功了以后才能改变家长的看法。
为什么就不能尽力支持一下孩子呢?反正已经这么穷了,还有什么不能失去的呢?他或许想要的只是你的一句允许啊。
查理的外公,在查理提出要用券来换钱来补贴家用的时候,就是特别帅的说了一句:“钞票每天都有人印,成千上万张。可是邀请券全世界只有五张。去换掉你的脏裤子准备参观吧,我们的生活会变好的”。
果然是有远见的外公啊,日子不会永远不好下去。查理爸爸重新找到了工作,查理去给人擦皮鞋,查理爷爷不再每天窝在床上而是起来做家务,他们的餐桌上也开始有了水果蔬菜,不再只是白菜汤。
而查理也做到了最想要做的事情:参观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从此巧克力工厂不再仅仅是用牙膏盖子糊出来的模型,而是真实的成为他记忆里的一部分。
最后,被查理一家点醒的旺卡先生,终于迟疑着却又果断地拥抱了自己苍老的父亲,终于释怀于家庭教育的问题。他为了梦想和家庭对抗,在实现梦想以后,回到家里发现爸爸其实很爱他,一直在等他。他把毕生心血凝聚的巧克力工厂送给了查理,又重新得到了家庭,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回头看看现实中,可没有这么大团圆的结局。只有成千上万屈从于父母束缚的年轻人放弃了梦想,或者离家万里的游子,为了反抗独断专行的父母,此生再也不归故乡。互相多一分理解,又何致于此,又怎么会有这么多悲剧的家庭,悲剧的人生?
孩子是父母制造的巧克力,父母是孩子的工厂。如果不想得到逆反的巧克力,最好不要简单粗暴的用模具来限制孩子的人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掌控欲越强,孩子就会离你想要的样子越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