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纯真年代,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
时代变了,在街头上要找到几个不玩手机的人,似乎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摄影可能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的,早就已经失去方向了。
发条朋友圈,发个自拍,套个东漏漏光西漏漏光的滤镜,获得一大堆的点赞,就以为是获得了一张好的作品。然而发在朋友圈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作品,却无人问津,这就是差别。
审美的眼光变了,每个人不再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而是人云亦云,把毫无内涵毫无美感的画面,变成了“大作”,获得一大堆的无脑粉丝。
纪实摄影中,没有体现出私欲、没有肮脏、窥视、夸张、刺激,仿佛就已经不能算是一副好的作品。如果一个作品拍得不够脏、不够惨、不够引人注目、不能获得更多人的点赞,仿佛就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乐趣,失去了摄影的真谛。
人像摄影中,如果没有超级大光圈、没有一个令人一眼望去就能让人掉进爱河的美女,仿佛就不再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每张作品,都在追求完美,都在追求极致诱惑。每个模特的眼睛,都要求要变得最大,睫毛要变得最长,鼻梁都要变得最高挺,小嘴儿要变成樱桃那么小,下巴要变得像瓜子那么尖,胸要变得像足球这么大,腿要比竹竿还要长还要细。这一切仿佛在讲,玛丽莲梦露你这个大脸曲发还有个大痣的其实根本不是一个女神。
街头摄影当中,如果没有了猎奇,没有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好像就已经不再是一个街头摄影作品了。没有了所谓的构图,没有了所谓的色彩,随手一拍,立刻用某秀秀转化为黑白照片,就变成了一副街头大作。
艺术摄影当中,扭曲更甚。只要冠上“新锐”一词,用不着多想,所有的作品必定是扭曲的,夸张、黑暗、变态充满着整个画面,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锐”,才可以从众多的摄影师当中脱颖而出。因此,在现代才会大量涌现出这么多的新锐摄影师,继而才会有这么多新锐摄影师坐上了摄影比赛评委的位置,才会有这么多新人不断受评委的影响而走上“新锐”的道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摄影就已经跑调了。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视觉的享受。但是看多了又觉得是那么腻。
想深一层,这种作品,真的是一种好作品吗?想想看流传已久的大师作品,都是怎么流传下来的,靠的到底是什么。
在彩色摄影稀缺的年代,众多摄影师都是使用黑白来拍摄,综使没有超级大光圈,没有一个个耀眼的焦外光斑,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伟大的作品,还是流传下来了。
而在这个时代,即使有超级大光圈,即使有了一个个耀眼的美女模特,依然会被人过目即忘。是的,时代变了,快速充斥了时代的所有,于是我们就仿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来为作品不能留存在人们心中作为理由。可是,有没有想想,到底是摄影作品本身的问题,还是时代的问题?
对的,当代摄影当中,没有特色的确不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但是不可以否认的是,一些流传已久的大作,确实是没有一些很好的第一印象的。像《抱酒瓶的男孩》《诺曼底登陆》等作品,在第一时间并没有留下很好的印象-前者断脚,后者模糊。然而并不影响画面内容以及需要表达的东西。
摄影需要创新,需要跟紧时代的步伐,理应创造出更加令人敬佩,令人羡慕的作品。即使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那有如何,即使人人都成为了真正的摄影师,那有如何?每个人表达出想要表达出的画面,表达出自己想要别人领会到的情感,摄影作品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创作的初心不就已经完美的完结了吗?
一篇文章并不能说出过多的东西,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完全说明白说得透。这里想传递的最深切的主旨是,当代的摄影仿佛真的是在跑调,而且这种状态将会长期已久的延伸下去。
而每个摄影师,在这个跑调的浪潮当中,都应该对摄影有着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出自己的审美层次和审美眼光,人云亦云的东西不要也罢。摄影的追求,其实也是一个人生活观的追求。一个人有没有活下去的乐趣,有没有活下去的意义,有没有活下去的追求,其解释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