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革命话剧社团的成立与革命话剧运动
1924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进行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军阀的革命运动,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广东革命文化界受此鼓舞,加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地纷纷成立白话剧社,使用白话形式演出以反帝反封建题材为主的话剧。这类剧团也同新文学社团一样,最初在学校里兴起,之后逐渐在工人、农民和妇女等群体中发展、壮大。但白话剧社较之新文学社团,更受广大民众欢迎,更有市场,影响更大,也更富有政治性和革命性。
第一节 政治色彩的剧社:新学生社、民间剧社
从剧社的组织情况和演员来看,广东的白话剧社成立伊始就有着明显的革命性质和政治目的,大都是政治性质的团体。它们是以文艺的形式,来配合政治运动,肩负着革命宣传的使命。剧社的社员(组织者和演员)大多也都是有政治身份的党员或团员。
大革命时期,最早在广东展开革命话剧运动的是当时一个学生组织——新学生社。该社由一群在政治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学生自由组织成立,有反帝、反封建和争取校务公开的鲜明纲领,[1]隶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该社成立一开始,并组织话剧社,在校内展开宣传,以话剧活动的形式,团结广大、高师、农专、女师、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市一中、执信中学等学校的学生,来扩大新学生社的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影响。大革命前期,在广东话剧界比较活跃的演员谭竹山、区夏民等都是新学生社社员。区夏民还是市女职和电话局的团联合支部书记。[2]新学生社的话剧演出也由该社社员排演,刘尔崧、毕磊、周文雍、陈铁军等革命青年都是该社的优秀成员。
1925年,省港大罢工后,广东的学生剧社,除之前的剧社进一步发展外,广州、潮汕、梅州等地区的学校也组织有自己的话剧团体,尤其是广东大学成立了“广大剧社”。“广大剧社”是广东大学一部分学生受到当时革命潮流产生的革命话剧运动的影响,于1926年在校内成立。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演出话剧和粤剧,充分配合当时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军阀革命运动的宣传工作。[3]
“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的相继爆发和北伐的到来,除学生剧团外,广东各地工会、农会和妇女协会等团体在国共两党领导下,均组织有自己的白话剧社和话剧宣传队。省港大罢工爆发之前,广东就有少数几个工人剧社、业余剧社和妇女团体参与的一些话剧活动。如劳工白话剧社,明镜剧社和木铎剧社等。省港大罢工爆发后,工农和妇女革命话剧运动更是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当时,工会组织较有影响的剧社有中华海员会成立的“工余乐社”,广州洋务工会罢工工友组织的“警世钟”白话剧社等。潮汕地区也组织有潮汕工会话剧团等革命剧社。农民协会,尤其是农民自卫军也配合政治形势,纷纷组织话剧演出,其中海丰地区在国民军第一次东征之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派革命景象,农民戏剧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这类话剧团体中,演出活动最为频繁、影响最大的是省党部妇女部和中央党部妇女部合办成立的“民间剧社”。“民间剧社”于1926年10月,在邓颖超和蔡畅的支持下,由何香凝组织成立,是革命化艺术化的新剧社。当时,邓颖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妇女部秘书,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妇女部长,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蔡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妇女部秘书,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妇女部负责人之一。何香凝是国民党中央党部妇女部部长兼任广东省党部妇女部长。而“民间剧社”成立的初衷则是“为着筹募中国国民党红十字会经费,准备参加北伐,特发起组织”[4]。可见,“民间剧社”成立之初就具有着明显的政党性质,和明确的的政治目的。
“民间剧社”不仅由党部领导组织成立,其“社员亦多为革命青年”,[5]其负责人和主要演员都有党员、团员的身份背景。剧社成立之前,广州各校学生,特别是新学生社社员就团结在邓颖超、蔡畅等的周围,排演革命话剧,参加政治运动和节日庆祝的演出。剧社主任张婉华是中央党部妇女部干事、共青团女师支部书记,主要演员马景云、陈惠芳、赵雪如都是新学生社社员。此外,经常参与“民间剧社”演出的男演员(民间剧社没有男演员,每当排练,剧社就从学校或其他剧社借男演员)黄居仁,冯金高、曾国钧、陈俊生等也是共青团员或中共党员。
从广东的白话剧社的演出活动和内容来看,紧密配合政治斗争需要,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工作。省港大罢工的爆发和北伐的到来,白话剧社积极参加到革命斗争。一方面,剧社经常为工人运动和革命战争演剧助兴、筹款,慰劳罢工工友和革命战士,支持省港大罢工和北伐;另一方面,剧社积极宣传国民革命、唤醒民众,推进工人运动和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民间剧社”作为当时演出最多、影响最大的剧社,在省港大罢工期间,经常在南关戏院、长堤青年会公演,或在东较场、省议会的空地上搭棚演出,慰劳罢工工友,宣传国民革命思想。据《广州民国日报》报道,“民间剧社”曾应罢工纠察队、革命海军等团体邀请演出,[6]经常演剧筹款、支持罢工运动。1926年3月,剧社“举行全体社员大会,以罢工工友此次能够如许奋斗,如许牺牲,以为全民族请命,以与帝国主义相抗衡,殊为难的之极。为鼓舞罢工继续奋斗起见,特决议于最近表演广大文科学院郭院长所编之《聂嫈》,及波兰文学大家廖抗夫所著之名剧《夜未央》,以资筹款接济罢工工友”,并登出广告称:“现为援助罢工工人起见,特定于廿三、廿四两日,假座长堤基督教青年会演剧筹款”。[7]同时,该社“又设立一筹款委员会,拟筹大帮款项积极扩张,使成为一大规模之革命宣传工具”。[8]北伐期间,“民间剧社”还“在南关戏院演剧筹款、慰劳北伐军人”,“连日筹备情形,极为忙碌”,“并移入南关戏院内办事,及布置一切”,[9]“所有收入全数拨给红会作北伐费用”。[10]
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剧社”除配合各个政治运动演出临时的白话剧外,主要演出的剧目有波兰作家的革命戏剧《夜未央》、名剧《山河泪》、《少奶奶的扇子》和郭沫若的《棠棣之花》、《三个叛逆的女性》、《聂嫈》、《王昭君》等。
其他剧社的演剧活动也积极配合政治运动,宣传国民革命。1924年,广州学生联合会改组,“积极团结各校同学,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在各项事件中,一面参加各界代表大会,与工农一致行动,又发动同学组成演讲队,有时还组成白话剧演出队,四处宣传(包括下乡宣传)……,以供革命需要”。[11]劳工白话剧社在省港大罢工期间,“以劳工救伤队的名义,积极参加各种斗争活动”。1926年由国民党第三区党部接管,改名“工人剧社”后,“紧密配合革命斗争需要”,演出有《蔡松坡云南起义师》、《温生才刺孚琦》、《安重根刺伊藤侯》、《袁世凯发梦》等直接取材于显示斗争的剧目。[12]木铎剧社、广大剧社和文化剧社等剧社也充分配合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军阀革命运动,演剧筹款,宣传革命。1925年5月29日,广大剧社在校内演《玉葵宝扇》、《芙蓉恨》两剧筹款。[13]木铎剧社“为协助省港罢工回国工人粮食筹款”,排演锣鼓新剧《五卅惨案》。文化剧社“为鼓吹民族主义,及劝导国民参加政治运动”还把《恨海》一书“编剧排演筹款”。[14]1925年,省港工人为反抗英帝大罢工时,“琳琅幻境剧社”也由香港迁回广州,“投入当时如火如荼的反帝斗争运动。……为‘省港罢工委员会’筹款演出。……也经常为广州市各工会作宣传演出。”[15]
此外,每逢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广东的白话剧社都演剧助兴。新学生社分别于1924年5月7日“五七”国耻日,演出自编自导的话剧《田中香案》;11月13日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活动日,演出话剧《大义灭亲》;1926年1月11日欢迎全国海员代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演出白话剧助庆;3月28日“省港青工大会”成立日,演出白话剧《青工之路》等。海员工会白话剧社于“海员劳动童子团成立典礼日”在太平戏院演出话剧《农工之苦》;广州洋务工会工友组织的“警世钟”白话剧社也经常参加市内工会和机关团体的演出活动,演出剧目有《农民之路》等。木铎剧社等业余剧社也为国民革命军演出助兴,剧目有《波兰亡国史》、《还我河山》、《碧海冤魂》、《民族之牺牲》、《投笔从戎》、《难兄难弟》、《红羊遗恨》、《风尘三侠》、《苦海慈航》、《难能女》等。
当时,广东的报纸也配合当时政治形势,连载一些白话剧本,为各机关团体演出提供演出脚本。如1924年4月,《现象报》连载过卓呆的恋爱剧《割爱》,1925年《工人之路特刊》刊载的由杀敌编写内容为打倒帝国主义的独幕剧、以“二七”惨案为中心的《二七血》和绍唐以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城为题材编写的《惠州血》等,1926年6月39日妇女解放协会会刊《光明》上发表的叶子的《五十元》,1927年,《广州民国日报》上也刊载姚应征的独幕诗剧《思潮》、尹伯林的独幕剧《觉悟了》、余英杰的独幕剧《遗嘱》等革命话剧。
从上述演出剧目看,不难看出这些剧目都货真价实的“革命艺术”。这类话剧演出当时主要是为配合政治运动,作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口号在剧本中往往比剧情更重要。舞台布置上,有些剧场演出时在场内悬挂写有宣传三民主义、总理遗嘱的条幅。演出形式上,大多数话剧都以街头演剧的方式演出,比较简单粗糙。戏剧念词上,在“民间剧社”之前“则完全不予重视,每当剧本上演时,一般只把剧情大意,列为一表,贴在后台,而各演员则参照剧情大意,登台表演,临时制造对话,叫做‘爆肚’。这种做法是完全失却话剧的主要内容——对话,同时这种所谓‘临时爆肚’,其对于戏剧的对话语言,自无精彩可言,至于在戏剧的艺术上,也就更加谈不上了”。[16]
总之,广东各地为配合政治斗争需要,纷纷成立话剧社团,宣传革命思想,支持革命斗争。这类剧团不论在组织成立、社团会员,还是演出活动、演剧内容上,都有政党“干预”的色彩,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和革命性质,成为政治宣传工具。在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军阀的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反过来,革命运动又促进了革命话剧事业的发展,掀起了广大革命话剧运动的高潮。本时期,不论是业余还是专业剧社的话剧活动,都可见当年广东话剧运动的活跃情况,尤其是政治运动中的革命话剧运动,已经为人民群众所熟悉,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形成了广大革命话剧运动的一股巨流。
——————————
[1] 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青运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新学生社纲领》.《新学生社史料》.1983年7月编辑出版.第2-3页.
[2] 参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中央党史人物有机 会、广东省民政厅合编:《南粤英烈传》(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210页.
[3] 黄德深:《广东话剧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的发展历程》.政协广东省委 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三十四期).广州:广大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4] 黄德深:《广东话剧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的发展历程》.政协广东省委 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三十四期).广州:广大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5] 《民间剧社积极扩张》.《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27日.
[6] 《民间剧社表演名剧》.《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0月23日.
[7] 《民间剧社为援助罢工女工演剧筹款》.《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9日.
[8] 《民间剧社积极扩张》.《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27日.
[9] 《民间剧社演剧之大观》.《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9月18日.
[10] 《民间剧社为党红会演剧筹款》.《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5月25日.
[11] 陈志文:《大革命时期广东学生运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
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第十八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
[12] 朱少秋口述、史向民整理:《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工人剧社》.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粤剧研究中心合编:《广州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粤剧春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13] 《广大剧社演剧筹款》.《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5月29日.
[14] 《恨海戏剧开演》.《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25日.
[15] 黄德深:《广东话剧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的发展历程》.政协广东省委 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三十四期).广州:广大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16] 黄德深:《广东话剧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的发展历程》.政协广东省委 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三十四期).广州:广大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