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原文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1),天应乞与点酥娘(2)。尽道清歌传皓齿(3),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4)。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5)。试问岭南应不好(6),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7)[1]。
其他版本: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句注释
(1)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2)天应(yīnɡ):上天的感应、显应。
(3)皓齿:雪白的牙齿。
(4)炎海:喻酷热。
(5)岭:这里指岭南,即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梅香:梅花的香气。
(6)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应:应该。
(7)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颗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以上内容均来自百度搜索。
“此心安处即吾乡”于我而言是一句很美好的句子。念出此句,我会微微一笑,眺望远方,双目间闪烁着迷离的星光,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心安处。。。
也听说,女子成了家也就没有了家。白驹过隙的十余年也是深有体会。生我养我的娘家早已不是我原来的家,嫁入的公婆家似家不是家,时有时无抽身离去的感觉,独立搬来的四口小家经过五六年的磨合沉淀,有的时候感觉很累或许是责任和担子沉重又少了些许依靠也是飘摇不定。
何以为家?心安处。
细品,眼泪夺眶而出。
有故乡的挂念与惦记,小确幸。
有父母在,有兄弟姐妹亲友,不孤独。
犹记得小学,父亲外出做工,半年没有回家,母亲在家持家照顾我们。芒种的日子,父亲赶回家收种,刚回来的那一天,家里无疑是许久不见的好日子。思念,牵挂,平安,好奇,许多情感交织在家庭成员之间,无以言表。母亲笑得最开心,脸上仿佛绽放出一朵花,没见过外面世界的我们带着期盼和好奇想从父亲那里获取外面世界的新鲜。好学的我最想得到父亲从外面搜集来的报纸和杂志,因为那是通向外面的一扇窗户。我透过那些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上的文字,闻着那沁人心脾的油墨香,在蹲坑的时候,在饭桌上,在被窝里,孜孜不倦地走向了未来之门。质疑,欣喜,好奇,期待。
父亲放下行李,会家前家后走一遍,跟邻居打声招呼,也会带上点礼品去祖父母家看看。回家的第一顿饭,父亲小酌一杯,总是会说“还是家里的饭香啊”那时幼小的我还不懂,现在到了他那时的年纪,我才懂得漂泊在外背井离乡谋生活的酸楚,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最温暖的心安处吧。
还记得父亲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也是一个外出打工的家乡人,返乡回来用半生半岁的普通话向乡邻感慨道:“还是此地好啊”一度成为笑谈,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此地”一词一般是外地人到某处对该地的官方称呼。他这不是已经把自己置身于家乡之外了吗?难怪乡里乡亲讲笑话?哈哈
半年离家年尾回,
乡音半改鬓毛衰。
乡亲相见半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归此地自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