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关于数据的意思,以下是我百度原文:
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的解读。
数据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和符号组合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以获得一组数据所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可以用公式“数据+背景=信息”表示。
吴伯凡老师的课程中也提过:人体就是一个数据处理设备,用来接收周围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哪怕是见到陌生人的第一秒,你就可能已经开始在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并作出反应了。
积极数据和消极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在潜移默化地禁锢我们。比如微信步数,人们到底是因为微信步数而走路,还是因为走路用微信步数作为参考?;比如网购,人们是根据某购物网上的销售量购买东西,还是根据自身需求而购买?
遇到类似的某一件事情过后(就是有了背景过后),数据往往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数据,一种为消极数据,前一种我认为可以用浅近,表面,非理性来解释;后一种我认为可以用深思,延伸,理性来解释。
背景一
路上一个电瓶车闯红灯,被正向行驶的汽车撞上,点评车车主倒地不起,血流不止。
分析:闯红灯的电瓶车车主当时主要考虑的就是积极数据,比如上班要迟到,迟到了要扣工资。总之就是想节约这短短几分钟红灯的时间。
如果红灯亮时他考虑到的是消极数据,比如法律层面,道德层面,还有闯红灯可能会造成交通事故,事故过后进医院损失更加惨重……
用消极数据参与到背景当中,很快就能清醒的认识到下一步该如何更好的应对。
背景二
奥运会、世界杯期间,有人大清早不上班都要看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或者晚上熬夜都要在电视机前看完整场直播比赛。
分析:当事人可能觉得在家看电视不产生任何费用,或者晚上看球并不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以上都属于积极数据。
如果他们考虑消极数据,他们就会计算工作日生产总值是多少,时间单位产值是多少,如果上午三个小时看开幕式直播等于损失了多少;晚上看直播世界杯,如果把身体的成本考虑进去,再算算值不值,可能就会有另外一种答案了。其实抽空看重播也能凑合吧。
再比如一家公司,头一年在市场部,技术部、研发部的投入都很大,而恰恰这类部门都是见效较慢的部门。因为公司老大在年底看数据的时候,发现数据很难看,从而要求砍掉技术、研发部。来年公司的数据的确漂亮了,股民也认为非常漂亮,皆大欢喜。可是老大砍去技术研发部的同时,公司的成长和未来也随之被砍掉。
在此,公司老大和股民都看好的是积极数据,而消极数据往往深深藏在理性的一边。
用吴伯凡老师的话说就是,“解题”是典型的“用积极数据来进行推演”,但“风情”这个东西是一个“消极数据”。如果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用积极数据代替消极数据作判断和选择的话,就会陷入到一种很可笑的“有学问的无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