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现在有一个亿,你还会继续做现在的这份工作吗?
- 如果你不会继续做现在这份工作了,那么你会做什么呢?
前一阵子我做了一个小测试,向身边的人问了上面两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90%的人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会继续做现在的工作。剩下10%的人犹豫了一下说:不会继续。
对于第二个问题。90%的人没有答案。
为什么做这个测试?起源是读了张妮的一篇文章《如果你的人生都没有方向,你打算让孩子去哪里?》。
文章的从这一代父母(七零、八零的这代人)的成长过程讲起,进而谈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她说:
这一代父母中很多人到目前为止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好好学习->考大学->工作挣钱->买房子->结婚->生孩子->养孩子。
在这种逻辑下,这一代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机会去思考或发展自身的优势和爱好。与此同时,通过一套只偏重语言和数理智能的教育系统的残酷竞争,一批智能优势非常类似的“精英”被筛选了出来,这批对自己不完全了解的“精英”为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个人和家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在这种缺失核心要素逻辑的引领下,这个“精英阶层”的很多人(不止是已经为人父母的人)会有这样的生活状态:
1、工作本身不能够带来快乐
2、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3、疲惫、无聊、仓鼠般的生活
4、财富所带来的优质生活品质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状态
这些“精英”为人父母之后,对于孩子的培养路径很多也就是自己成长路径的升级版:
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主观标准)”->参加各种课外培训或项目->到国外读书->在未来国际化环境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对号入座了一下,好吧,四条“病症”都有,对孩子的培养和期望,也正在遵循着最后提到的这条路径。
我开始思考下面的问题:
你每天工作,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挣钱,维持家里的开支。那么如果有一天,你挣到了“足够多的钱”,还会继续工作吗?
你会继续做现在这份工作?还是会去做你喜欢的事?你喜欢的事是什么呢?
现在的工作是你喜欢的吗?
现在的工作,除了工资,还有什么?兴趣?意义?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人生价值?还是一种惯性去保持一种“上班的状态”? “保持这种状态”重要么?写到这里,想到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公司,当时香港办公室减小面积,要求销售都在家办公。可是那些销售同事依然天穿得西装革履地出门,因为他们不想邻居认为他们失业在家。
多少钱是“足够多的钱”呢?挣到这些钱以后,你要做什么呢?这个问题乍一想很好回答,“等我有了钱(哈哈)”,那就换一套大房子,把娃都送出国啊。然后呢?带着父母环游世界,再然后呢?天天环游世界一直到死吗?我忽然发现,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容易回答。
这些问题重要吗?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问题太奢侈了,饭还没吃饱,哪有时间想这些有的没的。也可能,这些问题太无聊了,想那么多干嘛?
很多人到死都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可能有的人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人生目标”这个概念,也就这样度过了一生,也没什么不好。
也有可能有一部分人曾经想过,可能是在很小、很小小孩子的时候想过,要改变世界、要做一些什么。可是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慢慢地就遗忘了、就放弃了。
这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最终每个人都会死去,不管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张妮的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人生目标”这个概念,提醒我去思考。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很重要。这是一个需要去思考、去落实的问题。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孩子。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找到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的兴趣所在,然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做感兴趣的事”并不代表“不食人间烟火”。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对画画感兴趣,将来想以画画为职业,当他的画还不足以养活自己之前,他首先需要想办法养活自己、生存下来,这是他的责任。
常常听到有父母说:“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希望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
这时候,我会想到那个段子:孩子因成绩不好, 被妈妈骂笨鸟。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每一天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就是最大的影响力。
斯坦福的领导力教授William Barnett教授在一次讲课中,一位观众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来哪个专业是是最好的?”
教授是这样回答的:“很多人问我什么专业最好、最有就业前景。他们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可以选择这样的专业。 我的回答是,你做什么,取决于你擅长什么。在每一个职业中。有一些人,会非常擅长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那些对这一项职业真正有热情、真实的人,才会成为这个职业中真正的赢家。无论你在大学里选择什么专业,你应该学习符合你天性的专业。因为那对你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习符合你天性的专业。而不是最流行的专业。”
现在,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文章开头的这两个问题,
- 如果你现在有一个亿,你还会继续做现在的这份工作吗?
- 如果你不会继续做现在这份工作了,那么你会做什么呢?
你有答案了吗?如果你暂时没有答案,要怎么找到答案?对于你的孩子,你知道他(她)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如果暂时不知道,你要怎么去发现?
罗振宇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中讲到他陪朋友去看二手房,连续看了六套两千万人民币以上的房子。他非常惊讶地发现,那六个有钱人的家,脏、乱、差、懒。早上十点钟,女主人不起床,起床以后不洗脸、蓬头垢面接待他们这样来看房的陌生人,家里乱得一塌糊涂。他们不是没钱买陈设,那些陈设看起来,有些还很昂贵,但是在审美上,是那么的不搭调、甚至是狰狞。
罗振宇说:那一天,我突然明白了,人有一种能力的极限,就是给你多少资源,你拥有多少钱,你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这一生想要过的更好,真的和外界的资源一点关系都没有,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一切根源在于自我。”我的理解是:对自我的了解、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
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这样的幸运,起码,我们还可以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