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
导语: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成长。
世界首富、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管理了多家公司,这些企业在各自从事的领域内,都有颠覆行业的潜力。
他曾在一次公开演讲时指出:自己的成功的关键是“内驱力”,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孩子没有“内驱力”。
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内驱力,普通人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劲,一到学习就开始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有点时间就想着玩,不会主动学习,学点什么都要跟家长讨价还价······
这些表现,总结起来就是因为孩子缺乏内驱力。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曾经提出过《自我决定论》,将每个人行动的动机分成了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一、什么是外在驱动力?
外驱力是通过外界提供的评价体系,奖惩措施等动力来完成某个行为。
“考到班级前5名,奖励一辆自行车,考到班级前3名,奖励一辆自行车加一顿大餐;但如果考出了前10名,假期就要每天做一张试卷,禁止玩手机!”
这样的话,是不是似曾相识?
图源:网络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方式,不但家长在用,老师们也司空见惯。
做得好就有奖励,做不好就被惩罚,真的可以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成为学霸吗?
首先,事先许诺的奖励会让孩子对本来有兴趣的事都变得没兴趣了。因为,当孩子被告知“做了A就能得到B”这句话时,暗含了对“A”的贬低。
比如,“做完作业就奖励1块钱”,这句话给了孩子一种暗示:学习是不值得喜欢的,做作业这件事是痛苦的,只有花钱才能缓解这种痛苦。
图源:网络
其次,孩子的关注重点会从“好好学习”转变为“获得物质奖励”,还会想方设法在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去获得奖励。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考了高分后,过两个月就会把知识点全忘掉。
“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外在驱动力。
初期看似有效,实际是会让孩子觉得你爱的是成绩,而不是他这个人,更会让他误以为自己不用为生活负责。
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亲子关系变成物质维系的功利关系,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叛逆的的事件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家长们千万别再用这种奖励方式对待孩子了!
二、什么是内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是说孩子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产生的动力来完成某个行为。
比如,孩子喜欢海洋,为了了解海洋里的生物,就会去海洋馆观察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阅读关于海洋的科普书籍,跟伙伴们讨论自己的观点......
图源:网络
驱使孩子这样做的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如果孩子真心喜欢一件事,他们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并持续前进,不需要别人的督促,也不害怕负面的评价和失败。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在《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提出了三种需求,可以促使孩子形成内在动机。
这三种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还有归属需求。
图源:网络
01.自主需求
是给予孩子选择权,让孩子拥有对这件事的掌控感。孩子通过自我选择,获取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从而愿意为之努力。
图源:网络
02胜任需求
所谓的胜任力,就是孩子认为这件事自己可以胜任,并不是需要把事情做得很好,而是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这件事。这主要是跟孩子的自信心有关。
图源:网络
03.归属需求
归属感是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爱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
指的是孩子认同所在的群体(家庭、学校、同伴圈子等)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的感觉。
图源:网络
对于安全感的研究,心理学有太多的实验,但都指向一点:孩子7岁以前,一定要关注他的安全感建立。
四、“好家长”测试题
详细测试题详情请在【小蜜蜂身心成长】中完成。
写在最后: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一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想要点燃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文章图片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