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读MBA期间,曾经有一门课令我记忆深刻。它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叫商业决策模拟。课程内容是这样的,我们班的学生一共分为9组,每组代表一个手机厂商。每组需要每周将手机的生产、研发、销售、财务等决策定下来并录入决策模拟系统。系统每周自动计算出股东回报率并以此作为决策好坏的标准。
几轮过后,各组的表现已经有明显的差别,有的组在市场份额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有的组股东回报率遥遥领先。当然,大多数组沦为了“被剥削”的境地,市场份额少,处于亏损状态。老师开玩笑说,如果在现实中,你们亏损组早就被收购了。随后老师故作神秘的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让各组思索了好久。老师说,除了各组表现的差异,你们各组还有一个明显的共性,是什么。what?我们目的不就是为了打败对手吗?我们不就是为了赢得市场吗?我们不就是输了吗?我们哪有资格和强者有共性?无论是领先的一方还是落后的一方都充满疑惑。最后老师说,你们各组和最初给定的股东回报率相比都下降了。老师的话如同醍醐灌顶,可不是吗,我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拼命打价格战,谁还在乎什么鬼股东回报率。如果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我们都输了。难道就没有解决方法吗?
“囚徒困境”实验中,最终两个囚徒选择了互相伤害。我们的决策又何尝不是?就像老师说一样,你们并没有被禁止去达成某种价格上的协议以保证各方的收益。但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和直觉告诉我们,要想达成目标就必须打败其他竞争对手,一统江湖。这让我想起了欧洲殖民者何以凭几百人甚至几十人的探险队就征服了地缘广袤、人口众多的非洲和南美洲,因为只要简单的挑起不同部落之间的矛盾,他们就会自动陷入“相互削弱”的模式。“分而治之”可谓是最高效的统治方式,庞大的印度之所以被大英帝国征服,和其原本的千疮百孔、邦国林立的政治版图不无关系。
科学家也曾经做过一项关于提高母鸡产蛋量的实验,实验采用了“择优录取”的模式,也就是将产蛋量高的母鸡层层选拔,把表现优异的鸡集中在一个笼子里。仅从经验判断,我们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种选拔方式是没问题的,鸡蛋产量肯定会成倍提升。从实验前期来看是这样的,“优秀”鸡笼蛋产量的确令普通鸡笼自惭形秽。但是,随着“选拔”的升级,符合“优秀”条件的鸡越来越少,“精英”鸡笼就这么诞生了。可惜,好景不长,“精英”鸡笼组建不久便发生了内斗,有的鸡被啄伤,有的鸡变的胆小,总之产蛋量直线下降,表现甚至不如普通鸡笼。可见,即便是精英荟萃的地方,也不一定是决策最优的地方。这也就解释了精英聚集的政府也会经常做出愚蠢的决策,因为可能每条决策背后的赞成者、附和者和反对者都有其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有一个相互博弈得过程。
回到当今现实中的手机行业,苹果一家以和众安卓厂商平分秋色的市场份额攫取了90%以上的利润份额。难道苹果手机质量上和功能上就比安卓手机强那么多吗?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把双方看作两个阵营的话,那么苹果阵营只有苹果一家,阵营内部没有竞争和自相残杀,它可以集中精力对付任何一家冒尖的安卓厂商。反观安卓这边,“安内”和“统一”还未实现,又哪有精力“攘外”?
那么如何才能避开“囚徒困境”呢?困境的症结又在哪里呢?个人认为,同质化就像是一个牢笼,将每一个技能相似、认知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如果这些人都想“上位”,那是必然内部会先来一场血雨腥风,最后可能谁都没希望。所谓“同行是冤家”,听起来像是自然界无法逃脱的宿命。如果我们通过努力使自己变的不同,行成自己的特色,也许是避免沦为囚徒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