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学校老师对小朋友网课学习的总结和点评,反映作业正确率、整洁率发生了状况。
于是查看了孩子的作业,和孩子一起分析了作业订正情况,发现其中大部分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急于完成作业争取时间去玩造成的,订正修改也是草草了事。
在我看来孩子的状况是“不想”做,而不是“不会”做和“不能“做,是学习态度不认真的问题,学习习惯出现了波动,要改变和贯彻的是自律性的养成。
如果仅仅从分数的高低,就认为孩子没有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加大训练强度,必然引起孩子的对抗,也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正确认识老师的评语
学校老师看到孩子情况是局部情况,以面带动点的观点;
反观,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长,而且专注的就是一个或两个自己的孩子,更能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全貌;
老师反应孩子问题时,是从学业以一个动态、平均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状况,并不是说老师有什么不对,只是父母在收到这样的信息后,要明白这是孩子显示的某一个方面,父母可以站在高一点的位置,综合地判断孩子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其中的原因,从整体上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分清”不能“还是”不想“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当发现孩子偏离了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先看看孩子是不能做到还是不想去做,找到源头,施以对应的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养方式。
个人学习方式不一样,学习环境偏好不同,这些是父母要去做的工作,帮助孩子学习,并非只是给孩子讲解题目、布置更多练习,而是应该从孩子的特点、爱好去构建学习环境。
就像有的同学喜欢听着舒适的音乐学习,有的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看书;公共场合自然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但在自己家里,则可以进入自己感到舒适的环境去读书。
曾看到过一个很特别的例子,一个初中生,就喜欢站在平衡车上看书,父母硬逼着坐在书桌前学习,就浑身不舒服,身体扭来动去,怎么也学不进去。一站到平衡车上,尽管也是晃来晃去,但学习效率直线上升。
尽管是个别现象,但也说明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人而异,并非只有单一”端坐“的模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平衡与协调
学校教育是系统教育,本质上注重从整体看待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条隐形的平均线,教学的方法是需要所有孩子都靠近和超过这一条线。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门功课的学习或快或慢,或浅或深,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学习方式,并不是都适应单一模式。
老师的话语,在家长手中不能成为一面放大镜,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看待孩子的问题,恐怕会以偏概全,劳心劳力,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孩子有了状况,是他们学习生活的某一部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从整体来处理。
老师看到的是孩子的一部分,而家长看到的是整个人。
这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分工,而又需要相互配合的原因。
孩子每时每刻、每一天都在长大,某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与他们相关的事情,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温馨又复杂,教养的方式只能去适应、去调整,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配合,其中的关键:”变“是不变的。
一起分享、讨论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减少我们教养中的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