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4星期日高温
杨泗“金丝火把”特点、市场
“金丝火把”是杨泗人用几百年光景铸就的一面金字招牌,集中体现了杨泗先民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杨泗山场上生长的竹子较为稀疏,因之空间大,阳光吸收多,每根枝桠分杈处细帚子丛生。这种细帚子做出的扫把,致密度极高。再加之制作中竹桠经烈火烘烤,竹香四溢,油光锃亮,故有“金丝火把”的美誉。
每一把扫把都要经过一十八道工序,道道做到极致。因加工精良,杨泗“金丝火把”不生虫,式样美观,轻巧耐用,能掸、能扫、能推。近供桐、怀、潜三县,远销淮河两岸乃至苏北。
“金丝火把”的产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曾中断过十几年。蒙城、涡阳等地的“客家”终究还是先后访到小路口和山脚的胡店,一定要订购到杨泗的“金丝火把”,并打听扎把子高人刘小的住所。
这些“客家”谈得最多的是,淮北农村婚嫁之时,门口摆放的扫把数量显示家庭富有程度,有些人家临时向邻居借扫把来充门面。每把扫把柄上都有红漆标识产地,有“杨泗”两个红字的,称为高档扫把。由此可见,杨泗“金丝火 把”的知名度。
“金丝火把”制做技艺
每年过完正月就开始忙活扎扫把。趁天气晴好,男人举着几米长柄的扳刀,把桠枝扳下来,依山晒干。如遇天气不好,男女老少齐上山,抢收竹桠,生怕它淋了一点雨水而影响成色。收回的一捆捆枝桠叠堆室内。
接下来就是剁桠、破篾、选柄钉竹楔。废弃的半爿磨盘孔里插上一木桩,枝桠顺手摆放,剁好的半成品要长短一致,并且分左枝桠、右枝桠,数量对等,分开叠放。根部剁去一侧分桠,保留7寸左右光秆,总长度1.2米。剔下细小枝桠做条把芯,并用桠枝捆成小捆。至于削柄、钉楔子,破篾也须按一定的规则去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竹楔长5寸,一指宽,一头斧口状。柄选择1.2米长的一把握的苗竹梢,于梢端7寸处开个窗口,把竹楔钉入,成“十”字交叉形状。
燂桠、揉桠、扎把是技术含量既高又耗体力的活。
燂桠。用砖或石块砌成1米见方的火塘,架上干燥桩蔸把火烧旺,燂桠的师傅两腿一前一后拉开架式,手握十几根剁好的桠枝左右前后在火头上晃荡,竹叶子愈来愈干动作愈来愈快,竹叶子“滋滋”地作响,稍不注意一把桠就变成大火把。“火苗迎面来,汗珠甩不开;竹油往外渗,屁股打箩筛。”“黄汗淌,黑汗流”这就是燂桠师傅的真实写照。
揉桠。枝桠上的叶被烤成焦黄后,便会被趁热打铁地递于揉桠的师傅手中。揉桠师傅一般个头不大,只见他把滚烫的把子接过来,横在脚下,屁股朝天脸贴地,右腿弓,左腿踮,好一个武松骑虎架式,两手不停地把枝桠向内打卷,右脚在卷子上向前擀揉,从蔸子到梢擀揉一遍后,翻出来抖去焦脆的竹叶,如此又卷揉一次。
捶桠。5枝推开一排,在平石头上用榔头把枝桠分杈下部一段捶破,并顺手码叠起来,上铺门板,压上重物,使其烫帖平展。
扎条把。用黄篾把揉好的芯桠固定在竹楔周围,下垫16根,上盖16根,长枝第一道分杈方向不能混淆,排兵布阵全靠熟练的技术。接着用青篾靠竹楔上下各扎三道箍,使之形成棒槌形,篾头一拧往篾箍一插,就看不见篾的头尾。最后用黄篾在下部把大枝桠打上两道箍。经过这无数道手脚工夫,抓起扫把平握手中抖一抖很有弹性,用快刀削去不规整的长梢。至此,“金丝火把”才算大功告成。
“金丝火把”技艺传承
在杨泗众多的扎把高手中,刘小又最为闻名。在近代,大家都尊他为扎把子鼻祖,人们为纪念他,胡万德还保留他老人家扎的有一百多年的扫把,时常拿出来欣赏,把柄、扎篾、枝桠都发红上了胞浆,整体还完好无损。
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本土杨泗坊又涌现一批技术能手。陈礼君、盛兵明、傳康清等几位,一天能扎140把;烘烤枝桠徐扬生,技高一筹;揉捻枝桠钱珠平、徐翠兰等为超级能手。每年春季,全村家家户户扎条把,最多的一九八九年,全村外销条把39000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