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无处不在,微信不可或缺。就连我这样没有社交生活的大叔,每天都要多次打开微信,原因无他:朋友们都在上面。对于社交应用而言,这恐怕就是最大的护城河了。但是这样依然不能让微信成为一个伟大的产品,原因何在?
我认为,核心的问题当然是:微信正在变得越来越臃肿,缺乏美感。
1、养子当家:微信确实够牛逼
张小龙原本没有工作任务去做微信。但是他们做出来微信以后改变了一切。很多人认为张小龙的成功是因为有腾讯,我不这么看。
腾讯早年间的核心是QQ,而微信其实是在和移动QQ抢地盘,最多是半个养子。如果一定要说,我认为,更贴近QQ使得微信在模仿海外竞品的同时,能够吸收到腾讯多年教训带来的养料。
微信团队有很强的执行力,而且还动产品。懂产品,所以比单纯模仿的小公司更容易掌握精髓;执行力强,所以落地和更新的效率更高。
甚至我还认为,如果张小龙不在腾讯,微信可能会做得更好。因为从后期来看,微信又过早的陷入了腾讯的1+N逻辑里去。微信的执行力和创造力都很牛逼,微信的掌控力也做得不错,但微信也变得越来越臃肿。
2、点赞之交:从移动IM到全新社交圈
早期,微信是短信和语音的最佳替代品。作为移动时代的IM,微信可以通过wifi和移动网络,更好、更快而且便捷的与亲朋好友联络,这是微信得以存活、和口口相传的基础。
现在,微信是一个熟人圈子。在已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微信让每个人可以有限度的展示自我,而且增加交流,“点赞之交”成为一个大家“笑而不语”的词汇。
这样的可以发消息、发图片、发语音甚至可以打电话的IM,又移植了朋友圈、朋友群以及各种活动插件的多功能的“瑞士军刀”,让微信已经被公认为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门票。
3、占据工作和碎片时间:强大的生态系统
从微信的走势来看,微信的发展方向就是复制QQ的成功:QQ本身并不赚钱,但依靠强大的用户黏性,腾讯不断的拓展QQ的外延,并通过外延衍生品赚取收入。
微信的思路显然也如此:继续强化微信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用户的首要选择,从而确保每个用户都能从中获利,而保持使用状态。
考虑到单纯的移动IM(或者说语音IM)缺少盈利空间,腾讯开始为微信增加“衍生品”。
首先它引入了LBS,查找附近的人;然后是漂流瓶、摇一摇等陌生人交友功能,以此来增加用户在微信的活跃度(陌生人交流更倾向于打发时间的IM,而熟人之间使用偏短信类);随后增加圈子等SNS应用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间,丰富微信的内容;再后来它在附近引入商家,在圈子引入公共账户……
通过巩固核心的“移动IM”应用,和围绕核心的外围拓展,微信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移动生态系统,由于其核心具有足够强大的黏性,足以支撑微信在其余各个领域进行试错。
4、阿喀琉斯之踵:微信是腾讯大逻辑的一部分
和一家纯粹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同,微信的成长得益于腾讯的宽松环境和资源倾斜,也受制于此。它不必寻求融资,但也无法专注移动互联网,作为腾讯的一部分,商业变现、协助集团成功,都是其命定的一部分。
在微信的成长中,过早的进行了商业化尝试,而且微信也越来越“臃肿”。相比之下,作为独立的公司,Twitter、Whatsapp、乃至于中国的“唱吧”等,都依靠融资或少量收入存活,并未基于建立商业模式,而破坏其成长性或用户体验。
这得益于一点:微信的插件式创新。微信虽然越来越“臃肿”,但对于用户的基本需求而言,其核心体验仍旧可控。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可选择性,使定制用户就是其目标用户;而也正是由于类似于微博互粉的相关关系,公共账号或商家会主动把握分寸,会自我约束。
短期内,微信的商业模式难以取得成功。但正如前文所述,只要核心IM的体验始终保持领先,并且微信始终以插件模式创新,腾讯的各种创新就不会伤及微信的发展。最终合适的商业模式将被创造出来。
在野蛮生长之中,微信走向繁荣,而且还将继续繁荣,但也同样是这样的繁荣之中,微信将重回QQ老路——它会把问题向前推进一小步,但却无法取得突破性的——或者说世界级的——成功。
因为它是腾讯自身逻辑发展的一部分。它必须要首先满足腾讯的整体规划发展。比如“互联网+”,比如“连接一切”。
这并不能阻碍微信的壮大,但却会限制微信的跨越式成长。
指尖儿(zhijianer.me)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