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的故事很久以后才会有结局,有的故事本身也许就是结局。
在家这几天,每天晚上在村子里流动,听到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意味深长,可以真切的体会到,鲁迅说的那句,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
越长大越能体会到“学习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真谛,可大多数农村家长并不了解这句话的真谛,甚至他们认为,学不学的好,都是命。学习改变命运,可村里的大多人选择认命。
以前不常回家,甚至没有在家久呆过,就逢年过节有时间。这次在家呆了近一个月,越发的能体会到,原来有如此多的孩子会被地域局限住,他们甚至都没接触过更多一些的知识,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就轻易的放弃了自己学习的权利。
因为之前的工作与志愿规划相关,上年还成功帮村里的一个孩子报了志愿,结果还不错,便有一些家长找来,希望能帮他们的孩子参考一下。
然后稍微打听了一下,他们同届人的打算,结果发现本来就不多的应届生,除非考上本科,不然选择走专科的寥寥无几。他们多数都听从家长的安排,进入工厂或者跟着亲戚去打工。
碰见的时候跟他们聊了一下,但当我问到他们有没有上专科的打算时,有些人甚至连上专科的想法都没有,语气轻松,甚至充满不屑(姑且用这个词),然后反问我,上学有什么用,谁谁还不是在家跟他爸买玉米?就因为全网到处都渲染的大学生难找工作,高学历送外卖一类的,便觉得早早工作便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可是三年后的情况谁知道呢,就像明明19年一切都还不错,然后疫情占据了往后的三年。
这样的选择也许没什么不好,按照现在的走向,也许他们也会很好,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可我就是觉得有些难过和无力,他们都还太小了,看着他们就像当初迷茫的自己。在我看来,他们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但我却无能为力,我甚至不敢跟那些爸爸妈妈说,让孩子去上学吧。未来太不可控了,如果他们的未来并没有变好,那些父母每每看到孩子没有工作,就会想起是我的建议,甚至看到那些早早打工也过的很好的人,我的罪过就更重了…我没法替他们的未来做主。
我能做的只是见到他们的时候,问一下他们的孩子怎么样了,然后说一句,让他报志愿吧,如果专业还不错,就考虑一下吧,万一捡了个漏呢,我真的想尽一下力,自以为是的帮帮他们,给那些学生争取更多的考虑时间。
见到学生的时候,委婉的劝说一下,然后推荐几个专业,告诉他们学些知识总是好的,现在大专也可以升本读研,学技术,甚至不比一些本科差,学费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出去可以见见世面,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你还太小了,未来还很长,等等,建议他们好好考虑,未来的路要认真选择。
经历过此事,我无比的庆幸爸妈的开明,让我可以走出那个村子。不然就会和村子里的同辈一样,早早的结婚,然后生孩子,围着孩子转,或者出去打工,聚少离多。之后我的孩子再重复着我的人生,如此循环。
上一辈的影响太大了,他们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留在村子的那些孩子,如果想改变命运,除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追求,还需要那些已经走出去的人的帮助,他们的亲戚或者邻居有着正面的例子,引导着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对职业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认知,网上的震撼远不如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但这些城里的孩子轻易就能获得的经验和资源,农村的孩子可能一辈子也体会不到。
村子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在外的年轻人回来的也越来越少,回村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我们这些走出去的年轻人,没有改变村子,甚至加速了村子的衰落。村子的未来在哪里,我不知道。多年后,也许会被兼并,也许会搬离。
除此之外,我都不知道如何评价现如今媒体,怎么消极的观念普及的如此之快,积极的信息却起不到正面影响。全网都在渲染找工作的困难得案例和学习没有改变命运的观念,甚至一些媒体为了流量热度,大肆渲染焦虑和灾难,搞得人心浮躁。参差不齐的内容,冲击着那些立场本就不坚定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深切感受到了那种无力,城乡差距在缩小,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城乡差距其实也在不断拉大。千百年来村子里的一代又一代被命运的齿轮推动着前进,代价残酷。那些被时代抛下的,也许将在不久的以后埋在时间的巨轮之下,陪着村子和那些故事一起埋葬;那些跟着时间奔走的,永远被困在村子之外,背井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