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看到林天娇拼了命也要拿到省三好的加分名额时,我瞬间想到了高中时的自己。曾经的我,因为一次考试失利,久久懊悔,把原因全部归于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专注;甚至极度自责,我辜负了对我给予厚望的班主任,辜负了辛苦工作的父母,更加辜负了我的大好前途。仿佛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我的人生就要完蛋了。
我真的没有努力学习吗?我朝五晚十,放弃了阅读与绘画,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学业之中。我还能努力到哪儿去呢?我没时间考虑这个,我只会陷入深深的内疚与焦虑中。接下里的一周,我外表奋发图强,废寝忘食;内心焦虑自责,寝食难安。
我们成长的环境,往往鼓励我们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但并不鼓励我们表达过程中的感受。于是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完成,成功,实现”这些绚烂美好的字眼上,常常忽视在过程中辛勤的付出和艰辛的成长。一旦失败,便苛责自己,贬低自己的价值。
1.你苛责自己的时候,真的犯错了吗?
一个穿着清凉的女生,独自走在街道上,不幸被性侵犯。那么女生会为自己的暴露或者独自一人而自责吗?某种程度上她会的。
父母教育我们:犯错了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我们不小心打碎了杯子,也会被训斥怎么这么毛手毛脚。我们不得不不明原因的道歉,而这个机制渐渐内化为我们总是主动为了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背负责任,虽然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但是你好像真的以为自己错了。
你还在为过去的某一件小事耿耿于怀,无法原凉自己吗?你考虑过事情的真相,回忆过自己的当时的处境吗?你是不是为了自责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你还把心关在监狱里自我惩罚,不愿意释放吗?
如果我们总是在失败和受伤时,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主观上背负不该背负的自责感,便会逐渐对事物的真相麻木。我们表面上更多投入,但内心却更多怀疑。仿佛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也不再带来幸福感。
如果你拒绝自己的真实感受,任由这种不必要的苛责蔓延下去,只能说明你对生活太麻木,你没有认真对待自己,没有真的爱自己。
2.关于苛责这件小事,明确你的真实“界线”和感受
你曾经把考试失败的因素全部归于自己,不断苛责;你曾经拒绝帮助某个不断索取的朋友,寝食难安;你曾经对父母大发脾气,懊悔不已;你曾经不小心伤害了好友,内疚伤心。
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在他的《过犹不及》中指出:
人们常常专注在要有爱心、避免自私自利。却忘记自己的有限和界线。想要有一个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确的“界线”,是很重要的,它是个人产权的分界线,指出你应该为哪些东西负责。它可以定义你是什么,或者你不是什么。
所以你清楚你是谁吗?你知道你该为什么范围的事物和情感负起责任,又可以不为什么负责和内疚吗?
多数情况下,你没有必要为了帮助半熟的朋友而赔上自己的信誉;也没有必要为了帮闺蜜调节心情,而一股脑儿吸纳负面情绪;更没有必要为了一次偶然的工作失误,而悲痛懊悔。
但是你有必要为了蹉跎的一天而认真反思,也有必要为了自己的懒惰和拖延付出代价,更有必要为了不良情绪的错误释放而道歉认错。
良好的自我管理不仅仅是约束自身行为,还是明确自身的真实界线和感受。对于界线外的一切拒绝与冷漠,承认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接纳自己;而界限内的某些失误和情绪释放,学会宽容和理解自己,并努力纠正自身行为。
3.原谅自己,才能潇洒前行
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你也是人,也会犯错发脾气,更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搞砸一切。这个时候,不要急着苛责自己,学会理性分析,学会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毕竟你已经不再是那个考试失败后,只能任由父母责怪的小姑娘了。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
最终我发现,我们还是要愿意去承认、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接纳它们。同时,能否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相处,也是决定我们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
小王子为玫瑰投入的时间,才使得玫瑰弥足珍贵。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并没有错,正是这份严格让你专注,坚定,也收获了人生早期的一些成就。可是如果你步入更复杂的社会中,还没有学会用鼓励和欣赏来调节自己,接纳自己;还一直延续这种严以律己的模式,这就有可能变为苛责。于是,玫瑰枯萎了,你也该放手了。
威廉·奥斯勒博士有一句话,“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不要为未来担忧,只要好好过今天这一天。” 人生能有多少个清醒的今时今日?不为昨天的失误苛责自己,不为明天的担忧折磨自己,才能保持清醒,潇洒前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你在茫茫人世间,真的只是不小心出了个糗;原谅自己,才能潇洒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