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回顾】
简单介绍过意图读取这个概念,让我们回顾之前对自然习得的描述性定义:
儿童在接触一门新语言时,首先通过与言语者建立共同基础,在联合注意框架中通过意图读取能力把握话语的整体沟通意图,并在与语言的反复接触中,通过语音分割等天赋认知能力,逐渐将整体意图分解到词汇、声调等个别语言项目上,完成对其习得。并在大量如前所述的可理解性输入中,逐渐习得更为抽象的,本身具有意义的语法构式。整个过程中,儿童只须专注感知言语的意义,无须刻意学习任何语言形式,而语言掌握却会随之而来,无知无觉、轻松惬意,是为“自然习得”。
相信你读完上一篇文章,对这个定义的理解应该更深刻了一点。当然,这个定义中仍有一些名词有待解释,如“共同基础”、“联合注意框架”、“构式”等,不必着急,后续文章中逐渐涉及。
【输入输出皆为意图】
意图读取能力是语言习得的核心。幼儿在学习母语的起步阶段时,虽然能说出的不多,能听懂的却不少,他们对言语的理解要远超输出,听得懂的内容是说得出的几倍。
他们在接收语言时,依赖对整体意图的理解;自己表达时,也会“以词代句”,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完整意图,如用“water!”来表达“我要喝水”。
值得一提的是,而在这个场景中,妈妈或其他照料者会顺着幼儿的意图进行引申:“Oh sweetheart, you are thirsty? You wanna some water? Mummy will get it for you! ...There you are~ Let's drink~ Do you want more? Okay~”
这也是前文《三途径与三原则》中提到的日常活动,在这种场景中,言语重复出现,意图容易识别,习得效率也非常之高。
【句子当单词用】
我们日常说话,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不是:“我要造一个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
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她们来说,一切都是为了意图,什么单词、短语、句子,没什么好区分的。例如give me that这个句子,分析起来那可不得了啊:首先这是个祈使句,然后还是个双宾语,做宾语第一人称代词要用宾格形式,而且人称代词要放中间……但对于幼儿来说,gimethat就是三个半音节,比用“啊啊啊”或“呐呐呐”要东西好用,仅此而已。
根据研究,幼儿早期言语中很多都是以这种整体块状的形态储存。随着语言接触的增多,幼儿自会将这些个整体语块儿破解,领会语块中音节各自的作用,进而习得更为复杂的语法构式,最后将各种元素融汇贯通。
【不要让小鸟爬着上树】
如果我们不纠结于文字,不纠结于语法,让孩子像习得母语一样习得一门第二语言,我们会发现这个过程真没那么难。让人类的天赋认知能力发挥作用,遵循语言习得规律,每个孩子都能自然习得一门二语。
可现在的情况是:孩子们凭借天赋的认知能力轻松习得了母语,可到了二语,事情就被弄得异常复杂。就好比小鸟凭借天赋轻松学会了飞翔,可以从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现在我们想让小鸟飞到另一棵不过是高一点、远一点的树上,却把它的翅膀绑起来,让小鸟爬着上去。
无视儿童天赋的认知能力,就相当于无视小鸟的翅膀;让孩子背单词学语法,就相当于让小鸟爬着上树,这个过程不但荒谬、低效,还很有可能磨灭孩子对语言的热情,其中种种痛心疾首之处,难以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