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知识付费平台荔枝微课获得千万级美金 A 轮融资,由高榕资本领投,金沙江创投跟投。而金沙江则是业内有名的风口捕捉手,早期的参透企业有:饿了么、滴滴、ofo等。一边是高歌猛进,一边是大量人在唱衰,知识付费,碎片化学习,下一步到底何去何从?
坏逼骗傻逼的游戏
我个人在知识付费领域花费不少,但当下知识分享类产品确实存在不小的泡沫,比如出现了大量为了捞金但无实质分享内涵的老师,他们甚至放弃了原有工作领域,成为了一名职业讲师,不知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他们在原有的职业道路上发展的并不顺利,那又凭什么来分享所谓的行业经验呢?难怪之前在知乎live闭门聚会上,一位分享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知识付费,说白了,就是一部分“坏逼骗傻逼”的游戏。
记得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讲过一个故事,大概是,在1918年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后,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好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的内容。讲完后,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这个故事不是说司机的机智,而是想要说明,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的知识,另一种则是表演。
一年的时间,我惊讶的发现身边多了好多培训师,而且这群人似乎什么都能讲,PPT,EXCEL,思维导图,时间管理,创新创业,写作,生涯管理等等。这仅仅只说明一点,做培训比其之前的工作,更容易赚钱,而他们实际上的传递并不是知识,只是表演。
对于碎片化学习的过于推崇
一波碎片化学习的浪潮袭来,学习多一点,多些知识见闻也是好的,可是陷入其中自嗨就不好了,遮蔽了双眼,还觉得自己在努力,自己在成长,这不过是一些知识内容提供者,希望你产生的愉悦感而已。如果只是自己感觉,学习了,所以充实了,愉悦了,那不过是在社会焦虑下的一种精神自慰的方式。而各种数据显示,用户付费订阅后,真实收看的比例并不高,如得到上精选专栏中最受欢迎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李翔商业内参》的打开率都不过18%左右。
如大量读书类的栏目,有语音讲解的,有文章速读的,还用着吸睛的标题,比如“五分钟教你读完《未来简史》的精华”,作者要是看到这个标题估计想哭的心都有了,他自己五分钟都总结不出来所谓的精华,我记得去年参加赫拉利的分享,一上午的时间,他预想的分享内容都没讲完。听书是了解书的一种方式,而只听段音频,实际上并不算读懂一本书,不过是成为了一名自嗨的读书人。
(图)
另外碎片化的学习似乎让传统的中学、大学教育都失去了意义,不知道有多少人反思过,一次线上微课听完后,自己到底有多少实在的收获?而那些看似无用的数学、物理、生物其实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生物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疑也是市场经济的真实写照;而细胞的分裂,也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组织变大后,为了保持高效率增长会遇到的;以及企业产品的迭代,保持活力等等。比如物理学,我们知道眼见不为实,因为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由于光的反射,而能见光只是整体里很小的一部分;耳听就更为虚了,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波,能被人听到波段也是极短的一部分而已。
这些都是极其个别的角度,而我只是想从并不严谨的角度去说明,那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意义的学习,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些学习收获才是伴随我们一生的。
大势所驱
但关于知识付费类产品,通过近两年的发展,已经成功经历了市场上的检验,确实有极大的存在价值,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去除浮躁后,碎片化的学习,也被我看成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2017年必将继续大放异彩,但也会出现一些变局。
大KOL占领高地,浑水摸鱼者失去市场。
关于整个内容付费市场,目前的趋势是更加偏向于专家意见化,专注不同的小众人群。所以那些想抓一波机会,滥竽充数,进来混知名度,捞金的“专家”就不用再想了,根据《爆款》一书提出的观点,当信息量越大时,头部的权重将越高,这类人终将成为炮灰。而头部人群,则是那些无意间已经准备好的那些人,他们在各领域里通过长期的积累,以及个人能力的展现,方才拥有内容输出能力,而未来追逐他们的人将越来越多。
碎片化时间的系统性学习走上舞台
而知识付费的展现方式,则分为两种分别以得到和喜马拉雅为代表,得到好比精品店,专栏内容有限,但都是精挑细选的;喜马拉雅好比淘宝,内容聚集的多,用户总能找到需要的。但同样的演变路径则是,慢慢向培训化转变,也就是利用碎片的时间,但进行的是系统化的学习。在内容讲解之后,附加答疑、讨论、习题等,这也是下阶段社群的一个爆发点。
深度连接的学习性社群,将有不错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