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李欧梵先生的做法颇符合“平衡时间观”。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也正是平衡时间观所提倡的。可现代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过日子”,而是“赶日子”。
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这里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供大家参考:
做事情之前,第一步先思考有哪些事情要做
第二步将所有的事情分两类,在纸上列出两栏,按照求快求慢分类: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摘自《精进》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不断的运用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去规划时间,一直在尽可能的追求高效。以至于我们陷于一味求快的心理旋涡中,不能把工作和生活很好的抽离,把过日子变成了赶日子,生怕慢下来会被时代淘汰。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的生活,我们需要去平衡,要有快有慢,才能享受生活。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让生活变得有节奏,有快有慢。而想要有节奏的生活,要有平衡时间的观念,需要知道什么求快,什么求慢?具体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先思考要做的事情
第二步: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归纳为两类,求快,求慢。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日常重复性事务(家务,日常的工作),无意义也没有结果的事情(争吵),简单流程化任务(日常商品线上线下购买,流程化的工作)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思考创造性的(反思,总结,计划),有意义有价值的(陪伴家人,学习)
以上两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找到生活节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