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W在微信上聊了几句,她说今天关门什么也不干只读书,好幸福呀,我也要把手头的一本书读完。
下午读完了孩子如何社交,作者是加拿大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威利曼。书不厚才二百多页,成书于2020年。开篇就提了三个问题,1.一岁的孩子就能展现出揣摩他人心智的洞察力,且整个童年期都在发展,就像身体机能与语言技的发展一样,这么说对吗?2. 能够理解别人跟自己想的不一样,是心智解读力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社交的起点。孩子从多大开始能够做到 一点的?3.撒谎、保密、说服与假想中的哪个行为不能判断孩子心智解读能力的高低?
这本书断断续续了一周,象是在拔河,处于要读完与不想读完之间,我揭开一些迷底,又觉得它们会转瞬在空气中融解。读书,探索心智地图成熟过程,兜兜的大眼睛,从婴儿期到现在,迷惑的、喜悦的、狡黠的、蓄满眼泪的会时时浮现于眼前。
译者叶壮的一段话场现了普遍存在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家长试图以维修机器的套路来教育孩子。在聊孩子不写作业的“问题”时,他们希望知道怎么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作业;在谈孩子过早恋爱的“问题”时,他们希望知道用什么招数能让孩子麻利的分手;在交流孩子玩手机太多的“问题”时,他们希望知道靠什么话术能让孩子放下电子产品,转而拿起练习册。家长们普遍希望掌握解决孩子“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但很少有人愿意像孩子分析我们一样,去分析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孤勇者前段时间流行了好多个版本,兜特别爱在洗澡和吃饭时高歌“是谁发明了英文,每天念都念不会,不读英文很和谐,一读英文闹翻天”......我的爆跳形象已深入她心。
想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生动的观察着的眼睛吧,帮助孩子发展出更好的心智地图。心智理论是靠学习掌握的,而非天生就有。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困难、失败、抑或焦虑,其实都是好事,它们为进一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