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文章發表於2004年,是一篇較早的文獻,刊載於JBV,其核心試圖基於分散知識的概念建構組織創業理論。其指出先前研究從合同理論、交易成本理論以及代理理論等探討組織為甚存在,但這些理論對於機會藉由現存組織面向市場還是藉由新企業而面向市場的情形缺乏探討。為此,作者提出為什麼具有獨特性的新企業會被創造?為什麼有的新idea會通過新企業進入市場,而有的是透過現存企業進入市場?
作者指出,組織創業理論的核心在於知識的分散性。這一概念最早被Hayek在1945年提出,即知識在不同人群、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層面都具有分散性。基於此,分散的知識也會產生不確定性,即不同人、不同地區、不同的時間會擁有不同的知識,對未來的判斷也會有不同的認知,會導致未來的發展不可預測。
對於創業研究而言,創業的本質就是追求、識別、利用機會的過程,同時,熊彼特主義者也認為創業行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核心。對於新產品市場的產生有2種推測,即新產品是由新技術,而技術的產生可能有很長的前置期;其次,新產品是由於新企業推出的,即使市場由現存公司主導。先前的理論主要注重解釋現存組織作為社會的經濟主題的相關模式,理論沒有把特定的市場起源作為研究問題,而本文就試圖基於分散知識提組織創業理論來補足研究上的不足。
先前Hayek指出了分散知識的概念,其在1945年的文章中也將分散知識分為科學知識和在特定時間、地點的分散知識。由於這類知識的分散性會產生信息的不對稱性。另外,由於知識的分散性,每個個體對於機會的認知也不同,所產生的創新業不同,而且不同知識的組合產生的創新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根據Knight提出的不確定性概念,1.新知識/內容是無法被預測的;2.新的發明何時出現也是無法被預測的;3.新發明產生的影響也是無法被預測的。因此,分散的知識會產生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對於社會的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
另一方面,由於分散知識,個體擁有的知識具有差異,因此,個體對機會的期望也存在差異,造成這種差異主要由於1.個體的期望是主觀的,而且這種期望較難觀察到;2.個體差異是隱性的,其擁有不同的認知、心裡夠念、信息處理能力,即使知識不分散,個體的異質期望也存在;3.分散知識影響認知差異,進而導致個體對利用機會所需的成本認知產生影響,對機會的價值預期不同;4.個體的預期會隨著分散知識的累計而不斷改變。
因此,分散知識產生信息不對稱、以及不確定性,分散知識也會影響個體產生異質的期望。綜上,個體對於機會的價值以及機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就會存在不同的認知,即對於某一個創業機會,不同個體對其評估是有差異的,由此也產生特定個體會形成特定的機會。正是由於這樣的差異,才使得個體對於組織有不同的認知。
最後,對於回答為何有的機會是從現有的企業而發展,有的機會則是由新企業而發展,作者從2個方面進行論述。
1.機會由現存企業外部的個體所識別;
因為創業是在缺乏市場的情況下,創業者通過創造新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涉及3個市場,即創業者服務市場、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而不確定性在這一過程中有重要影響,在創業者服務市場中,不確定性使得創業者對於機會的認知存在差異,使得大家對於創業機會的認知不同,缺少創業者服務的市場;對產品市場而言,分散的知識分佈在不同的個體中,不確定性不僅對創業者進入市場的時機產生影響,而且產品能否受到市場青睞也是很大問題;對於要素市場而言,因為分散的知識產生的不確定性使得要素供應方對於產品的價值認知不一,進而會影響創業者獲取要素的成本。
2.機會由現存企業內部的個體所識別;
不確定性會影響組織和個體對於機會的評估,其對於機會認知的共識程度會影響決策,其中當組織內部和外部個體對於機會的共識一致性高的話,就證明機會是客觀存在的,這時組織往往就會利用機會,不需要新企業;
當組織內部對機會的認知一致性高,而外部個體對機會的認知一致性低的時候,機會的發現依賴組織特有的知識和資產,機會的發展往往由現存組織進行;
當組織內部對於機會的認知一致性低,而外部個體對於機會的認知一致性高時,現存組織利用機會的成本較高,這時機會的發展往往會依靠新企業;
當組織內部和外部個體對於機會的認知一致性都低時,組織中往往僅有少數個體認為機會是可行的,而多數認為機會的不確定性過高,對於組織外部的個體而言,這種不確定性會蔓延到產品、要素市場,使得創立新企業的資源獲取和成本受到限制。這種情況下機會雖然還是從新企業而發展,但新企業資源獲取往往不依賴市場,而是通過非市場行為。
本文通過分散知識的特性結合不確定性、異質期望、創業機會,試圖建立組織創業理論,回答創業機會為什麼有時從現存企業中出現,而有時通過新創企業展現。文章還強調了個體知識與機會創造的鏈接,並將這種連接作為分析單位進行論述。總體而言,文章試圖對於創業研究理論進行拓展,通過與經濟學理論對話,發現理論在創業研究中應用的不足,並利用分散知識的特性彌補先前研究忽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