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知己”这个词生来就自带“高大上”的光环,而跟“知己”相匹配的则是“正人君子”。若是邪恶小人,则用“臭味相投”这个词更为贴切。
知瑶对于三家分晋前夕的赵师家族来说,是个绝对的邪恶小人,他联合魏、韩水攻晋阳城,围攻三年,导致晋阳"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晋阳之战最终的结局以知瑶被韩赵魏联手打败,全族被灭,连头颅都被赵襄子做成了酒器。
历史的车轮走到这里,便是三家分晋,赵襄子则成为赵国的第一任诸侯,按常人的思维,以前跟知瑶沾点关系的人,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能撇多清,就撇多清。但偏偏就有一人,不但自称是知瑶的知己,还要刺杀赵襄子为知瑶报仇。
这个人叫豫让,以前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做事,不被重用,后来到了知氏,被知瑶重用,而知瑶死后,逃到中山国的豫让便下定决心要少赵襄子。
可刺杀一国的诸侯谈何容易,豫让第一次打扮成一个刷厕所的,想趁赵襄子如厕的时候刺杀他,但赵襄子识破了,当豫让阐明自己要为知瑶报仇时,赵襄子并没有杀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把他放了。
被赵襄子识别了面目的豫让“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毁容貌,又“吞炭为哑,变其音”,继续他的报仇计划。
豫让的朋友见他如此执着,就劝他:“你到赵襄子手下做事就能接近他,接近他不就有杀他的机会吗?”假装投降然后行刺,也算是“曲线救国”的计划了,后来的荆轲用的就是这个计划。但豫让不同意,并且讲了一番大道理:“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过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如果这样的话,就是替我先前的知己报复后来的知己,为旧主杀害新主,极大地破坏君臣间的道义,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过了。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阐明君臣间的道义,并不想挑拣容易的去做,更何况投靠在别人手下办事,又想着去谋害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主子啊。我之所以要采取这种困难的方法,是要使天下后世怀着异心去侍奉主子的人感到羞愧)。”
为知瑶报仇是真,刺杀赵襄子也是真,知道自己与对方的实力悬殊亦为真,但这些都必须正大光明的去做,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为知己者死,死而无憾”。
豫让第二次刺杀赵襄子,也许是赵襄子第一次释放豫让的因果,也许是赵襄子命不该绝,豫让把自己变成了一具尸体藏在桥底下。也许是动物真的比人有灵性,赵襄子坐马车经过这座桥的时候,马居然不敢过桥。
马不敢过桥,说明桥有玄机,最终的结果就是搜出了豫让。这次赵襄子发火了,当面数落豫让:“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雠,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雠之深也(你以前也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做事,知瑶把他们都灭了,你怎么不杀知瑶报仇呢?我杀了知瑶,你却单单找我报仇)?”
豫让接下来的解释就是解释“知己“一词了,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我在范、中行氏手下办事,范、中行氏只是把我当做普通人对待,所以我就用一般人的态度对待他们。知伯把我当做国士对待,所以我就用国士的方式报答他)。”
豫让的一番话把赵襄子感动哭了,但也坚定了赵襄子杀豫让的决心,临死之前,豫让还是说服赵襄子满足自己的“义举”,他对赵襄子说:“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贤明的主子不愿意掩盖别人的忠义之举……你把你的衣服借给我让我刺几剑,这样的话,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临死之人的要求,刚刚被称为“贤明君主”的赵襄子当然选择满足他,“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在赵人的眼里,知瑶是个恶人,但却是豫让的知己,所以说“莫道前路无知己”知己也不仅仅是为“正人君子”准备的,而是“忠志之士”面对滴水之恩的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