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听到“情绪价值”这个词,一个人能否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和与经营好与他人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崇尚个性化的今天,年轻人越来越自主独立,比起能否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大家更注重自身感受,其中比较典型是是以80后-00后为代表的独身子女,因为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观察身边的同龄人群,发现很多人对于“情绪价值”并不感冒。也就是说,很多人不在乎能不能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反之,别人没有为我们提供情绪价值大部分人也并不在乎。
于是很多人都被冠上“零社交”、“冷漠”、“社恐”等性格标签。但我相信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看似冷漠的人只是外冷内热,只是不太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说起情绪价值,我才发现自己不太善于给身边的提供情绪价值,和家人的互动比较少,甚至在亲人眼中,我的性格比较冷漠,不太愿意和身边人沟通。
最近对“情绪价值”比较关注,所以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人,我发现内向和外向的人对于“情绪价值”的需求不同。内向的人可能只需要足够的独处就能获取情绪价值,哪怕和家人不沟通,也不影响自己的情绪;而外向的人需要互动,需要沟通,也对身边的人能否提供情绪价值比较敏感。如果I人和E人生活在一起,那么E人由于无法从I人身上获取情绪价值,会觉得I人比较冷漠。
所以我觉得对于I人来说,更加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也需要了解根据家人不同的性格增加情绪和感受方面的沟通交流。而无论是I人还是E人,很容易以自己的感受出发,而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别人身上,这在亲密关系中就容易造成问题。
对于I人来说,一般同理心都比较强,但是有些事情在I人眼中可能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对于E人来说就是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亲密关系中很多不和谐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对家人的不满积累而成的。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中式沟通》,在中国家庭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不擅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和隔阂,特别是父母与之女之间。所以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很多中国家庭必须学习的(同时也是我们极不擅长的)。
不要小看这些小问题,很多时候在家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但是不好好沟通,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日后某个时机,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出发点,我们自己还没意识到是怎么回事这些小误会就会突然爆发,变成难以收场的矛盾 。如果“抽丝剥茧”一番,我们便会发现,其实是之前没有及时解开的小心结造成的,而这些小小的心结通常是由于没有及时沟通造成的。
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都渴望为身边的人提供情绪价值,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温暖他人的人,但是不当表达,不善于沟通都不利于达到这个小目标。其实只要问问我们的内心,我们和身边的亲人相处了那么久,我们心里很清楚应该怎么做能让身边的人开心起来,一展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