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主持人这个职业,大家的印象往往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一定是性格特别外向的“人来疯”类型。但是很遗憾,我在生活中却是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的人,却选择了一份靠嘴吃饭的行业。那么,性格内向的人到底是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呢?
性格内向是什么?
1913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首次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他根据力比多(libido)的倾向,也就是人的兴趣和情志的倾向,将人的性格划分为内向和外向。
个体的思想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思想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
于是,人们普遍认为,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而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其实,这是一种对荣格理论的误解。
在荣格的理论中,人的性格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像阴阳太极图一样,外向和内向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喜剧大师卓别林和英国的喜剧演员憨豆,都曾经在公开场合承认,他们的内心敏感又害羞。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向的人之所以内向,并不是因为内心活动不丰富,恰恰相反——我们对外部世界其实是过于敏感的。
我们对一切外部刺激的反应都特别强,现场的气味、温度、声音、颜色、光影,别人的态度、姿势、眼神、话语……
性格内向的人就像一个高度灵敏的接收感应装置,在社交场合它就会“特别耗电”,很快就会疲于应付,从而产生烦躁情绪。
性格内向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在意外界、只在意自己,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外界。
对方喜欢我吗?对方接受我吗?对方为什么用这样的眼神看我?对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对方心里对我是怎么想的?
于是,在我们还不够了解他人的上述意图之前,我们就会紧张,会放不开,会表现得很不自在。
我们心里渴望跟别人交流和交往,却又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会让对方失望,所以才会在陌生社交场合里,总是显得自信心不足。
把“性格内向”和“不会说话”画等号,皆是因为我们在人前过度紧张,而并不是真的欠缺说话的能力。
把“性格内向”和“不善交际”画等号,是因为我们在常年的“耗电”中既不了解自己独特的“充电”方式,又长时间地进行自我攻击——
认为自己的性格内向就等同于低情商,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内耗过载,于是干脆收回了想要去主动社交的“触角”,仿佛一只鸵鸟,把头深深埋进了沙堆,只露出尴尬的粗壮的尾巴,却又被自己不停嘲笑。
但其实,我们的高敏感特质,如果能够在社交和说话中得到很好的运用,那么我们就应该是最会说话、最有情商的那种人。
因为敏感,我们更容易体察别人当下的情绪,并由他的反应体会到他的内心,所以我们就更容易说出对方此时此刻最想听到的话。
只需要加以语言技巧的训练,我们就能够很轻易地成为善于沟通的高情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