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邀约我为亲子教育写一些文章,做一些分享。其实这个方向一直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只是由于没有具体的生活体验,担心会有太多的主观臆想,所以迟迟没有行动。但既然开始总是不期而遇,那我就好好准备,整装待发吧(奋斗脸)。
学校毕业时,我是有机会去选择做一名教师的,只是心中的好奇和探索,让我最终选择走出校门,去不同的环境中找灵感。工作之后,我也时常从事培训和内外部分享的内容,包括现在持续写文章。
我理解:教育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启迪智慧,点燃希望(enlightening)
比如: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向我倾诉心事,让我帮忙出出主意。对于提建议这件事我一直是谨慎的,这有太强的主观意愿,而且往往解题关键不是出在道理不清,而是当事人心中不为外人道的顾虑阻拦了行动的落实。
我发现,如果对方在和我交流之后痛下决心并大刀阔斧落实行动,原因并不是我的观点多能点醒人,仅仅是我的看法坚定了他心中已经存在,只是犹豫未决的方向。
而那些没有行动的人,我只是他的一个幕僚,以我的观点作为对照,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路,何去何从反而更加清晰。有没有结果已然不重要,能得到对方的信任和倾诉后的放松,我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幸福。
有人问智者,为何我的人生总是黑暗混沌?智者说,因为首先你自己不是一盏灯,如果你是一盏灯,身边一定充满明亮。明灯就是照亮别人而不损自己,能照亮的人越多,最终收获最大的也是自己。
因为灯越多,自己的路就越亮…
谈谈我对教育的粗浅想法:
真正的成长一定会有点痛,因为我们不得不抛弃一些自恋中的想象世界,克服本性中对确定性的依赖,一次次打碎即成的三观,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装为一个彻底颠覆的认知。而且循环往复,没有终结,直至无比热爱。
小时候我喜欢文科方面的东西,那可能是一种天赋的敏感,表现出与众不同。所以长辈们不自觉地为我打上标签,说我以后一定会在理科方面有所欠缺。而当时我也理所应当地容忍了自己在这些学科的探索,尤其是遇到难题时。
而越长大越喜欢自然科学,并发现好奇心驱使下,我竟然可以通过地球人的语言将这些高冷的理论讲得平铺直叙。比如母亲生病时,我在陪床空闲琢磨每种药品的作用,然后上网搜索,了解背后的原理,第二天和医生现学现卖地交流起来,并在交流中激起更多对医学的兴趣。比如,引力波风靡的时候,我会拿床单做比喻,解释其中的道理。看“嫌疑人X的献身”,好奇“四色理论”而对着地图盯了整整一个下午。
高中数学老师半开玩笑对我们说,学好数学可以防止女生被拐卖。而我认为学习真正的目标是了解别人的思想和思维模型,而不是陷入自己主观的狭小世界不可自拔。
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和,有人告诉我什么东西不好,我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什么观点可以为反方申诉。如果没有,那一定是我还不完全了解,而在不了解中我一定会偏听偏信,作出不合理的选择,所以我应该去了解之后再做定夺。
另外就是很少再去质疑学习一个技能究竟有什么用。比如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打游戏有什么用?看直播的人是不是都很无聊?甚至还有人质疑会开车有什么用,毕竟现在高效的方法是买别人的时间。我的理解是,那一定是你还没有掌握这种技能,只要掌握了这些技能,我们就会无时不刻使用这些思维。
比如:真的看过很多书,就会获得扩展人生空间的经验和阅历;真的会打游戏,就会明白游戏设计的玄妙和对现实生活的启发;真的看过或者开过直播就会明白其中对受众需求满足的点;而会开车的妙处就在于除了出行方便,还会带给我们一种类似鸟飞天空,鱼游大海的自由畅快。而所有这些东西,不经历是不会明白的。
所以,不要对不了解的事嗤之以鼻,对不理解的人义愤填膺,主动去发现,也许世界会有更新奇的窗口等待打开。
想成为有趣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开心的人。
我们不是一张白纸,等着别人在上面写写画画,而应该是一张宣纸,任何一滴墨着落在上面,都会洇成自己特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