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仁寿初年,御史大夫杨素掌撑朝廷内外大事,由于薛道衡与杨素关系密切,隋文帝不想让薛道衡长久地了解军机秘密,因而,让他出任湖北襄州总管。薛道衡想到自己将被贬出京城与妻儿分别,十分悲伤和留恋,说话时不禁哽咽抽泣起来,隋文帝亦面容忧戚地说:你已经到了迟暮之年,对朝廷实在是忠诚勤劳。我想让你安享天年。现在你离开朝廷,我好象断了一只臂膀。于是,又赏赐他物品三百件,九环金带和衣服一套,马十匹,劝慰勉励一番将他送往襄州。薛道衡主持襄州期间,勤勉为政、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薛道衡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薛道衡声誉日隆,襄州官吏和老百姓都怀念他的惠政。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7月,隋炀帝继位,薛道衡转任潘州刺史。一年多后,上表朝廷请求退职归乡。隋炀帝对内史侍郎虞世基说:薛道衡只要回来,我就把秘书监的位置留给他。
薛道衡回到京城后,写了《高祖文皇帝颂》一文送给隋炀帝杨广,杨广看后很生气,回头对大臣苏威说:薛道衡如此称誉先朝,就像《诗经》中的《鱼藻》篇用来讽刺幽王。于是,仅仅任命薛道衡为司隶大夫,杨广还想以莫须有的罪名问罪于薛道衡。司隶刺史房彦谦平常与薛道衡关系亲近,恐薛道衡要遭受祸殃,劝薛道衡杜绝来往的客人,说话也要注意措词和语气。而薛道衡却认为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而依然如故。恰巧,朝廷讨论新的法令,久久不能决定,薛道衡对朝臣们说:假如高赹不死,法令早已经颁布。有人报告给隋炀帝,隋炀帝大怒,说:你难道还想念高赹吗?将薛道衡交给宪司判决。薛道衡认为自己没有犯什么大的过错,催促宪司早日判决。案情奏上朝廷时,薛道衡还希望隋炀帝能够赦免他,并让家里人准备酒饭招待来打听消息的客人。令薛道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案子被奏上时,昏君隋炀帝杨广竞然下令让他自尽。薛道衡悲天长叹,没有诀别自裁,幻想着杨广免他死罪。宪司又重新上奏隋炀帝杨广,杨广竞然下令宪司将薛道衡用绳子勒死,一代旷世奇才就这样被活活冤死。
薛道衡死后,其妻女被流放到遥远的新疆且末,薛道衡死时刚满七十岁。薛道衡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诗文,坚持正义,他流传后世的诗文集共七十余卷,被认定为隋代文学的最高峰。研究薛道衡在隋史中的文学地位以及后人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许多人认为薛道衡是与生俱来的天才、德才。读《隋史.卷五七》《北史.卷三十》中对薛道衡的记载,令人有颇多感慨。第一,才因于勤非因于天。只要认真的读一读史,琢磨其中的所谓人才,真的是天才寡、勤才多,而勤才加机遇就成了人才。从这个定义上看,薛道衡真的不是天才,只能以勤才论。史载,薛道衡十四岁时就广罗书籍,发愤而读,数年后终成出众之才。《北史》有两处褒扬薛道衡的才华,其一说得是北齐文宣帝高洋驾崩,朝廷令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善而用。结果是作得好的也才选上一两首,惟有薛道衡被选中八首。其二说得是薛道衡在北周为官时曾与文友同作赋,薛道衡所为词义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而深叹美之。这些品评,应属对薛道衡勤而苦学的褒扬。才得于学更成于德,无才学时的薛道衡自惭形秽,才名稍显的薛道衡却不重婉转,隋史对他的评价是:秉公直言。就是这个原因,薛道衡在早年的为官任上常因话无忌屡屡犯错,人屡受斥、官屡受贬。《北史》中的第一例,说的是北齐天保中期的时候,朝廷刚将前朝的史籍编撰修成,无顾忌的薛道衡便说了很多攻击轻蔑之言,结果几次受辱、落魄不堪。史书中说他在朝为官时的保密观念不强,曾因泄密受处分。只是到了他在隋朝中期任官时,刚直方面的口碑似乎稍微婉转了些。这或许是年龄的缘故吧,这时的薛道衡已是六十岁上下的年纪了,用孔老夫子的话说已是“知天命之年”了。据载他曾给隋文帝提了一条官制设置方面的建议,当时叫做奏章,令杨坚深为感怀。史书的上既言薛道衡“聪爽俊辩,通脱不羁”,那是从积极方面汇总了薛道衡的性情和人格。和因于战亦借于战。薛道衡的一生都目睹着战乱,他的反战意愿源于目、感于身、生于心、溢于情、凝于诗是很自然的事。对治与乱、战与和的品评上,他是赞许汉代的,尽管再早些的周王朝绵延八百年,并不在他称誉之内。为啥?因为他最向往的是汉时边塞的适度用兵后,赢来的各交战方的和解与安定。薛道衡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的名士卢思道力劝薛道衡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薛道衡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评价说:薛道衡不仅仅是北朝和隋朝成就卓著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气度和远见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河东薛氏主要有西枝、南枝、北枝等三个枝系,堂号主要有:忠谏堂、崇礼堂、慎德堂、三凤堂、河东堂、新蔡堂、沛国堂、高平堂等。薛氏家族世代以清白传家为遗风,至今犹可见其良好的门风。薛道衡属河东薛氏西枝之后,三凤堂裔人。以薛道衡、薛元敬、薛仁贵等人为代表的薛氏族人把河东薛氏的历史地位推到了巅峰。唐代的开国元勋薛收是薛道衡的儿子,薛收帮助李世民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唐王朝,薛道衡、薛收父子两代精忠报国,筚路蓝缕,名垂青史,两人可谓皆都是河东薛氏的杰出人物。其实,在隋唐之后,薛氏家族依然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北宋一直到明清时期,河东薛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
初唐时期,薛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千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由此可见薛氏当时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奴隶制残余又顽固地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当时农民革命尚处于初级阶段,地方上豪强割据,战乱频繁,中央政权衰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奴隶制残余的有机结合物。隋唐以后随着这些外部历史条件的消失,门阀士族也随之消亡。隋唐以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统治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薛氏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吾乃薛姓,今天之所以洋洋洒洒,满含热泪考证薛道衡,皆因吾薛氏家族千秋一脉。之所以要查找数以万计的资料写薛道衡,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被这位薛氏圣贤,薛氏先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次,我多么希望薛道衡的故事能感染更多的薛家人乃至其他姓氏的人。
不仅仅是薛道衡,河东薛氏文脉源长,查阅典籍,我觉得文脉这东西其实并不只属于薛道衡这一代的文人,它应该是整个薛氏家族的定海神针。薛氏家族五千年遗传下来的那些珍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文化,是每一个薛氏族人的情怀、也是薛氏大家庭的家族魂灵,是一盏盏荧荧的灯火,是一条条不灭的线索,哪怕在最艰难困顿的时刻,也能让我们薛氏族人大踏步前进,寻着光亮,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古代那些黑暗的岁月、近代战火纷争的年代、乃至今天全民为金钱利益驱使的危机中,我薛氏家族的文脉仍然是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播洒睿智思想的工具,承载着可贵的精神媒介和医治灵魂缺失的良药。
圣人说,大道不亡,书魂不灭,如果非要排个因果先后,我认为应该是薛氏书魂不灭,中国大道才能不亡;薛氏斯文不断,中华文明才能长盛不衰。
本文史实主要依据陈寅恪先生编著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崔瑞德先生主编的《剑桥隋唐五代史》;王仲荦先生编著的《隋唐五代史》;吕思勉先生编著的《隋唐五代史》;日本讲谈社气贺泽保规编著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时代》以及《隋唐文学史》《资治通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隋书》《北史》《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古诗今选》《古代诗歌精品鉴赏》《通典》《读通鉴论》《封氏见闻录》等资料,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请勿恶语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