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11月,气候宜人,正是远足学习的好时节。这一天日头正高、风日正好,梅岭镇卫生院全体党员干部及工会成员们来到云霄县向东渠纪念馆,学向东,建新功。
这一天芳草如茵,碧空如洗,我们一行二十余人经坐车一小时精神抖擞意气奋发来到纪念馆里。岁月虽如水流逝,当纪念馆内一幅幅画卷和一排排实物逐一展开,并随着讲解员饱含激情的介绍,50年前建造向东渠的事迹一幕幕在眼前呈现。
70年代的云霄县,虽坐拥漳江,却因江水地势低无法享用,县里十年九旱,万亩良田禾苗枯萎,百姓损失惨重;而一海之隔的东山更是旱情严重淡水奇缺,出现了云霄有水无法用,东山无水用的艰难局面。
此时,云霄县里领导研究决定,利用漳江之水筑坝建渠引水灌田为缺水乡镇所用为东山人民所用。在70年代技术落后、资金匮乏、材料短缺的情况下,需引水到山岗,引水入渠道,引水渡槽,困难可想而知。于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民团结起来,自带工具,自带口粮,自带铺盖,满怀热情投入建设中。彼时,大队与大队比,民工团与民工团比,比质量,比进度,采用分段负责制,轮锄头,挥铁揪,跨山越海,硬生生凭着敢教日夜换新天的精神造起了长达85.81公里的江南红旗渠----向东渠。
最为艰辛当属石拱渡槽,石拱高度十米到三十余米不等,石块全靠人工从17公里远的山上一锤一锤敲开,用自行车载、独轮车推的蚂蚁搬家的方式一块块运来,在没有防护措施的半空中建成几十公里的渡槽。那是怎样一种百折不挠的豪气,是多么伟大的愚公移山的精神。
时光荏苒,50年过去了,当我们从纪念馆来到门前广场当初万众庆典大会的场地,当我仰头看到巍巍的石拱渡槽,低头抚摸石墩上刻着建筑的村名时,当初那万众一心齐发力的场面好像在眼前浮现,那艰苦奋斗创奇迹的事迹让我们热泪盈眶。
沿着水渠来到山峰上,面对着党旗,我们不约而同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声音在山里回荡,我们澎湃的心清脆的誓言是感于向东渠前辈们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劈山凿壁跨海造渠的豪迈气概,也是继往开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表态。
似水流年中,向东渠的水依旧汩汩向东流淌着,一代一代人老去,一代代年轻人又回来,为了同一个嘱托,为了同一个心愿: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