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一本书,名叫《查令十字街 84 号》,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却没有读过这本书。我也是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有这本小书。
这本书的第三页印有:纪念F.P.D,第四页写着一句话: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两页承载了整本书的感情和精髓。
这本书是由海莲·汉芙和她的朋友们所写,内容是他们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海莲是一个爱书如命的美国老小姐,住在纽约;与她通信的朋友们是远在英国伦敦一家书店的工作人员或其家眷。
他们因为书籍结缘。海莲在美国找不到满意的二手书,所以写信给专门搜集品质良好的二手书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得到了店里员工的热心回应,就此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友谊画卷。
读完整本书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海莲·汉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者,其爱书如命这点已经能够我们每个人学习。海莲喜欢二手书,尤其是那些被别人标注过的二手书,她觉得这样的书才是有价值的,精彩的,值得收藏的。这让我联想到,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从来不嫌弃我把书弄得很脏,她说书如果被读过,就应该留下痕迹,没有画脏就没有读过书。所以,我在家收藏的那些书没有一本是干净的。渐渐地,我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在自己买的书上进行勾画标注,记录心得体会。假如有一天你碰巧收到我赠与的书籍,请接着标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让书信这个通讯方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渐渐被人们忘却。回想《傅雷家书》、《亲爱的三毛》都是通过书信让天涯人彼此有了牵挂,见字如面,了然于心。木心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我们现在的日子太快了,被生活扼住了喉咙,一呼一吸都很困难。在这本书中,海莲和朋友的通信间隔时间短则一个周,长则两年,令人动容的是,信件寄达的快慢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而现在的人们,即时通讯的方便造就了一批“等不得”先生和“不耐烦”女士,如果晚回复消息,接受消息的人纳闷:到底干嘛去了?发送消息的人需要解释半天,有时候还可能因此产生矛盾。这种浮躁的心态在这本书里几乎看不到,双方都在为对方的友善感到高兴并报以祝福和感恩。读完之后特别希望有个笔友,可以以信件的方式聊聊彼此的生活,如果你愿意,可以私信我。
海莲一直希望能踏上那片异国他乡,但德尔没有等到这个美国老小姐到书店装作陌生读者的那天。自这本书问世,许多爱书之人就慕名到伦敦,替海莲献上一吻(实际上,1971年海莲在出版社的安排下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所以,想要去什么地方找个时间就去吧,时间和金钱都是借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公司有个学姐,我推荐她看了这本书。我跟学姐约定了谁先到书店,谁就给对方发一张明信片。以此为证。
最后,今天端午节,祝大家端午安康,每天都快乐。(也不知道谁说的,端午节和清明节不能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