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无缘无故地郁闷烦躁,动不动就想发脾气。
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明明准备得很好的工作,也由于焦虑和担心被我弄得一团糟。
我不想和家人交流,一开口就会有分歧,一有分歧就要吵架。
我拒绝这种情绪横行霸道,我开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首先排查自己的工作。其实工作很顺利,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领导督查,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所以,与工作没有太大关系。
其次排查自己的婚姻。和吴先生的相处一如既往,没有争吵过,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然后排查家庭关系。和公公婆婆关系也融洽,我们各自为对方着想,在一起的时候,其乐融融。自己的至亲都在身边,相亲相爱,没有问题。
可是,为什么我的内心深处会如此焦虑烦躁呢?
我开始回想,我有多久没有深度阅读了?上次看完的那本书叫什么名字?
两个星期前读了《呼啸山庄》,完成了四分之一吧,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的,后来没有继续下去了。
再上一次是九月份吧,读了林徽因的散文,也是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的,只读了一篇,就没有读下去了。
最完整最畅快的一次阅读应该是在五月份,余华的《活着》。学生上课时在看,被我收缴了过来,直到我看完也没归还。
《活着》足足震慑了我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我时常想起里面的人物和他们悲惨的命运,让我感慨活着的艰辛,同时也庆幸自己的生活顺利,并对这种顺境倍加珍惜。
这次阅读犹如一道瀑布,冲击着我的思想,涤荡着我的灵魂,滋养着我心田。
太久了,我已经太久不曾有过那样酣畅淋漓的阅读了。我的躁动,我的不安,我的焦虑,我的彷徨,是我的潜意识在召唤。它召唤我拿起书本,开始阅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终身学习,不要无所事事。
于是,我买来了纸质书籍,减少了打开手机的时间拿起书本来阅读,每天都读。有时是在午后的阳光里,有时是在静谧的深夜里,有时是在暮色四合的黄昏里。
短短四天,一本《被掩埋的巨人》还未读完,我已重新获得了心灵的满足和安宁。它就像是一剂良药,一针见血地治愈了我的顽疾。
这件事引起了我足够的警醒,它提醒我必须与书为伴。唯有经典的、丰富的阅读,才能给予我丰盛的精神食粮,它们强韧我的筋骨,疏通我的脉络,深入我的骨髓。
阅读的治愈效果与它带来的长久影响,绝不是刷几个小时的手机,买几件衣服,逛几次街所能够比肩的。
回归纸质阅读,回归心灵的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