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读完这个短篇,心里堵得厉害。这部短篇以平实的语言聚焦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到老了跟着子女进城生活的老年人,作者的文字让我随着女主的情绪起起落落,怎一个孤独凄凉了得?
小说讲述了“养蚕能手”蚕婆婆被大儿子接到城里享福的故事。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活了一辈子的断桥镇,从进城的那一刻起,她就各种不舒服、不适应。
身为大款的大儿子,为她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条件,然而她过得并不开心,她想回老家,大儿子面子上挂不住,怕村里人说闲话。为了讨她欢心,大儿子给她买来了蚕苗,花钱雇人采桑叶让她在家里养蚕。那段时间,蚕婆婆精心养蚕,心情很不错。
然而意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的时候,大儿子出差了。送桑叶的女人来时,蚕婆婆拿着钱出去了,一阵风吹过,门被关上了。三天后大儿子回来了,发现躺在过道上的蚕婆婆面色如土。匆忙把她扶进屋里,只见房间里可供结茧的每个拐角都结上了蚕茧——没有一个蚕茧是完成的、结实的,因为少了三四天的桑叶。
小说开篇描写了大儿子来接蚕婆婆的盛大场景,大家知道“她要到大城市里头一心一意享儿子的福了”,这一盛事引起了吃瓜群众的围观,蚕婆婆“幸福得近乎难为情”。“享福”“幸福”扎堆出现,和进城之后的伤心难过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真叫人捉摸不定!
蚕婆婆晕车,到了车库就开始吐。进了电梯又是一阵晕,电梯停在29楼她晕得更厉害了,刚想吐进来两个女孩,蚕婆婆只好把想吐的东西咽了下去。随后她跟着大儿子进屋,房子很好就是没有家的样子,而且大地从她的生活里消失了,“整个人全悬了起来”,“天不像天,云不像云,又挨得这样近”。这是蚕婆婆对城市的初体验,她很不习惯,感觉自己像个物件一样一直在被运来运去,脚沾不到地,大儿子却告诉她好好做神仙。
接下来的日子更糟糕:她每天“枯坐在家里”,智能家电她不敢碰,甚至把遥控器都收起来、离它们远远地;她不喜欢普通话,大儿子整日忙碌,也没人陪她说家乡话;就连她想去庙里“和死鬼聊聊”这样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这让她更郁闷了。于是,她白天在阳台看太阳,晚上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日复一日地这样熬日子,让她感受到一种无从说起的揪心的空洞,她真的伤心了。
谷雨过了,蚕婆婆想回老家养蚕,然而大儿子拒绝了。不过,大儿子给她买来了蚕苗,为她打理好养蚕的一切事务。那段日子她是开心的,每天像照顾儿子一样精心养蚕,她终于真实地体会到了快乐。可这快乐随着意外很快消失了,儿子一再提醒她出门别忘了带钱,却从来没告诉她出门要带钥匙,她被锁在门外三天,狼狈不堪。这个养蚕能手第一次没把蚕养好,她心痛不已。
在老家人眼中,蚕婆婆是去城里享福;在大儿子眼中,她在城里过得是神仙般的日子。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说大儿子还算孝顺,为她准备了她喜欢“越剧十姐妹”音像制品,对她的态度还不错,对她的要求也尽量满足,可这些就足够了吗?而且她的孙子都快小学毕业了,她却只见过一次,平常老人能够享受的天伦之乐她却没有,大儿子明确表示不再结婚,对此她心里有些堵,也没有多说什么。
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蚕婆婆养蚕的情景,不难看出,她对养蚕很痴迷很用心,她就是靠着养蚕把五个儿子供养出来,这是她很骄傲的事儿!这样一个勤劳能干、眼光长远的女人,晚年生活却如此孤独凄凉,怎能不令人唏嘘?
大多数子女可能都像小说中的大儿子一样,以为把老人接到身边,给老人提供生活所需就算尽孝了。可是,老人想要的并不是锦衣玉食,他们更喜欢朴素简单的生活,身边儿孙绕膝,吃着家乡菜说着家乡话,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
比起物质的富有,老人更看中精神的充实。做儿女的,都应该想想自己小时候父母怎样陪伴自己,待父母晚年,用同样的耐心和爱心去陪他们,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