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认为,孩子的所有异常行为都出于四种错误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 和自暴自弃。针对这四种问题,尼尔森认为,可以通过目的揭示法,来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 己的错误观念。
小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情绪涌动,却很难感受到情绪背后的目的,以及为了达成自己 的目的要付出哪些努力。目的揭示法是一种觉察,告诉孩子“你不必为自己混乱的情绪感到 恐慌,我懂你,我会陪着你,有问题我们一起面对。”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你应该具体说出孩子的行为,比如,“我注意到你会做一些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可以讲讲你为什么这么做吗?”孩子们通常会说:“我不知道”,或者表示不理解。从意识层面来说,他们的确不知道。因为人的大多数行为反应往往是下意识的,而处在童年期孩子,往往还没有培养出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这时你可以用引导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我有一些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然后,你就可以用“会不会是......”的句式来提问,等待孩子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
1.“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 过度关注) 2.“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3.“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4.“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有两种反应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否猜对了,以及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
第一种是认同反映。这时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对”,也没有认同反映,就继续问下一个问题。另一种反应是简单地回答“是”。一旦你得到一个认同反映或者肯定回答,就不需要再问下一个问题了。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背后的替代性解决方案。仅仅揭示孩子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这相当于告诉孩子你做错了,可是如何“做对”,家长并没有说。
我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寄希望于某种行为的自行消退。这就好比,我们告诉孩 子不能考0分,但这只是“正确的废话”。家长要做的,是陪着孩子找到“如何考100分, 或者接近100分”的方法。这就是替代性的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比如,我们可以坦诚的跟孩子沟通,“我可以理解你的目的,但是你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样做的话,你不仅无法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且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它。”这时孩子可能会说,“我希望你能多陪陪我”,“我希望你能多听听我说话”,“我觉得自 己没有办法解决这么复杂的事情”,“你的某些行为让我很受伤”......
不要试着反驳孩子,你可以告诉他“真的很抱歉,我没有想过,我的行为会对你产生这样的 感觉,是我不够好。那我怎么做,你会觉得好一点呢?”如果孩子没有回复,或者提出的解决方式并不合理。你可以试着给出一些建议,并问到“这样做的话,你会不会感觉好点呢?”
1.“如果我们在放学的路上,或者吃晚饭的时候,听听你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你的感觉会不 会好一点呢?”(关注) 2.“如果我们给你一些自主权,让你自己做决定,你会不会觉得好一点呢?”(权力) 3.“如果你用友善的方式和爸爸妈妈沟通,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证明自己是对的,会不会更有助于解决问题呢?”(报复) 4.“下次你犯错误的时候,爸妈不再批评你,而是陪你一起解决问题,你会不会觉得好一点 呢?”(自暴自弃)
会,或者不会,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可以试着用一种新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即使某种方 案不够好,也没关系,相信聪明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建 立联系,建立沟通的渠道。
孩子的世界是混沌的,力量是有限的。目的揭示法相当于在孩子混沌的世界里照进一束光, 帮助孩子理清问题背后的逻辑。替代性的解决方案相当于告诉孩子,遇到问题不要慌,我们 可以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永远不要忘记,如果某种方式行不通,就换掉它。我们可以带着孩子,看到更宽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