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动物,自然少不得沟通。从前人说,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两句话很有意思,前者可见对话多么困难,话不投机半句嫌多,沟通中断了链接也失败。后者可见对话多么迷人,一旦合拍沟通顺畅,把酒言欢,一杯接一杯喜乐洋洋,其实就只是助兴外物,真正让情投意合还是沟通的对话。那么,怎样才不会话不投机,怎样才能越聊越开,越说越多,越谈越深,甚至交谈之间就能推心置腹,引为知己。
听话与对话。
对话是一种交流,分享,沟通了解更进一步是辩证讨论。一位好的对话引导者,能让人了解自己也能让自己了解他人,启动双方深刻的觉知,甚至能带出多元思考,带出缤纷的创意。过去年代,高兴权威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牵手双向的对话,多属于上对下的说话,那年代的孩子被强制要听话而不是对话。一位听话的孩子,时至今日往往缺乏创造力,在这加速的年代资讯知识可以迅速取得,唯有孩子能生动探索,勇于尝试与挑战,才有创造力。著名记者雷曼在美国经营史中所说,他提到亚裔学生就读名校在校的成绩都是前三名,但是毕业后的工资却是后三名,原因是不善表达,事实令人非常遗憾,亚洲精英在毕业的那天,他们精英的地位就正式告终了。哈哈哈哈哈哈,继续引述,因为亚洲人欠缺超越他人的文化风格,他们太过于被动,不懂交集应酬。因为亚洲文化家庭系统强调上对下希望孩子能听话,那怎么学会表达与沟通呢?
每日练习5分钟对话。
人与人相处,语言是连接的工具,所以对话随时可练习。每天的生活中抽出5分钟专注对话。在肢体语态上专注和谐,利用短短的5分钟练习理解他人学习,倾听好奇与探索,这会使你渐渐改变以往的对话习惯,也会体悟对话的快乐。在倾听对方说话时,只要专注投入会产生好奇,这类似一位人类学家或植物学家,对观察的对象充满热情。
复述语言,是好奇也是核对。
人们对话的时候,不,应该是说话的时候,常常会有反射性的语言,比如解释,不信任,防御或者攻击对方,要更改旧惯性,除了往自己内在探索,解除自己养成的旧系统,此外,对话时有意义的觉知自己,甚至有意义的停顿,都是必要的方式。要解除对话的,就惯性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重复他人的语言。对话是聆听并且复述对方语言,是打破旧冠性也是一种好奇的方式,更是积极倾听与核对。
对话语言归纳。
怎么啦?还好吗?发生什么事儿了?我很好奇?这几个词语带有好奇与关心,却也避开了质疑与不信任等感受,容易引导对方叙述事情的缘由,缓缓展开对话。还有一个很好的词句,怎么办?当孩子遇到问题,大人习惯为孩子想方设法,而不是让他负责任。善于使用怎么办?能使对话不容易打死结,帮助孩子有了觉察,进而负责任,并且多了深刻的思索。记得,使用“怎么办”的句式,适宜放在对事件的“好奇”之后,效果较好。这些对话语言尤其运用在应对问题是简单且容易的小技巧。
课堂的秩序与维持,教师是维持着,因此语义应明确,语态需坚定,陈述课堂的规则:“请安静!说话的同学,我会请你站起来。”教师陈述完毕,如果学生再犯,需要明确执行规则。即便遇到孩子抗拒,或者有异义,教师也因为守住了底线,守住了自己的责任与权利,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对话。
我是我自己的第1位朋友。
有的孩子渴望朋友,却不想跟自己成为朋友,如果是这样的话,谁还会跟他成为朋友呢?一个人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多爱自己,即使是独处也能听到一股喜乐,心灵倒倒安顿。如果不接纳自己,势必估计空虚或寂寞,害怕一个人独处呢。
指责的语言就是期望孩子听话。通常被指责的孩子往往容易自责,自责的孩子常常感到无望。父母不是故意伤害孩子,也是爱孩子的呀,只是在资讯年代的教养和权威年代的教养,已经大不相同了,不然孩子受的伤更是严重了。被欺凌孩子,当他们的面具摘下来后,真实面孔都是诸如功课落后,人际关系不佳,考试不如期待的人,他们都深受自责之苦呢。一旦不自责了,自己成了自己最佳的朋友,就多了一点站起来的力量,有勇气离开落雨的旷野了。
核对式提问有助于聚焦、负责。
我要整理一些话语,可以帮助对方理清问题,核对问题。我常运用与提问中有助于彼此聚焦与觉知。例如:你要表达的是……您要问的是……你想说的是……你想得到的是……你希望我协助的是……你的意思是不是……我这样理解,你听看看对不对,是不是你要表达的?
当人与人相处从事执着的定见,彼此缺少接纳,彼此缺少好奇,人际关系便可想而知的糟糕,世间只有更多的过节,没有再多的和解,永远解不开彼此的结。这是怎么回事呢?人们这么肯定自己的答案执着于自己所认知的?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些提问:答案真的这么重要吗?别人同意与否重要吗?能做到表达自己又不贬低他人吗?能表达自己而不指责他人,并且接纳别人可能的犯错吗? 能接受自己也可能犯错吗?我们还会好奇他人吗?好奇他人的执着,好奇他人的观点,好奇他人的生命养成,并且学习怎样去好奇的同时,不是以质疑提问,也不是带着尖刺或者充满较劲儿意味儿,而是为着共同的目标,为着生命的大目标,再找出共同的价值之余,仍旧能包容彼此差异的对话。
我们再深入想想下面的提问:关于自己呢?我的这份执着怎么来的?执着的观点,期待不被意义的伤害,是过去的经验吗?为何谈论的双方会引发自己的情绪呢?我对自己的情绪好奇吗?纵观社会,除了周遭的小事争执,社会上类似的争执也不断。我发现社会的分歧,面对议题各抒己见时,几乎没有对话交流,只见对立,似乎只有输赢而已,而且必定要你输我赢,赢着全拿,傲看输着。身处于如此社会氛围,影响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家庭互动。
爱的能量。
亲子之间的对话,若能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话就有了丰沛的能量,孩子容易拥有丰富生命力。我归纳了几个语言,邀请父母若真心有感将之运用与对话,亲自之间应有深刻连接。
当孩子为你做了些什么,哪怕是再小的事,都专注的跟孩子说谢谢。跟孩子在一起玩耍时,除了全心投入,并且告诉孩子,你很开心与他在一起。下班后见到孩子,或者孩子放学回家,告诉孩子你很想念他。与孩子共处于宁静的时光,感觉细腻美好的时刻,告诉孩子你爱他们。跟孩子进行散步,喝茶与欣赏阳光时,告诉孩子多喜欢与他们在一起。当孩子生病痊愈或者经历挫折,告诉孩子你很珍惜他们。看见孩子展现自己,比如为你表演一段,告诉孩子你感到幸福。跟孩子品尝食物,观赏美景或一朵花,告诉孩子你喜欢在一起的美好。不只是跟孩子说,跟家人共处时,跟学生共处时,跟好友共处时,让他们知道生命里的美好都是重要的事。
生命的基础价值。
什么是生命的基础价值?简单说就是生命力的来源,一个人能感受到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被人接纳,感受到有意义,感受到自由。这些价值不是被灌输,而是透过对话的精神令自我觉察,才能有力量。
这些生命的基础价值都需要被自己看见,被自己所体验。社会上用于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是既有成功收获得奖,成功成名等,这是外头的呈现被人重视,不是自己看见内在的生命力。人若是能真实看见自己连接内在的生命力,人就有了深刻的力量。当一个人有了深刻力量,即便面对失落,挫折,失败,困难等,还是会愿意坚持愿意努力,愿意吃苦,就是人生的重要价值。这是为什么在教育中不是一味要求孩子争夺名次,不要着重外在表现,而是期待孩子联结生命力。因为连联结生命力的孩子能拥有自己的意志,懂得运用生命的力量,便能活出最好的生命状态。
当孩子没有目标。有老师询问,若是孩子不想改变呢,该怎么办才好?那不就没有目标了吗?我认为没有人不想追求自我价值,这是人的存在意义。当孩子对大人说他没有目标时,不代表他没有目标。生命的基础价值就是目标,每个人都在这基础上站起来。生命价值是一种体验,一种能量的表现,孩子若能体验过上述的美好,而且家长能经常分享美好的体验,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存在,丰盛的美好存于内在生命的价值就更稳固了。当孩子遇见挫折,以稳固牢靠的生命力为基础,对话便能带起更大的能量。
加拿大诗人歌手克恩说过,生命都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契机。生命在成长中历经碰撞,这些累积的挫折,塑造了人的独特灵魂。这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特别灵魂的过程,塑造独一无二生命力的方式,人无法被复制就是这个原因,连双胞胎都无法拥有相同灵魂。然而那些能照进灵魂裂隙得光,不是抽象难解的隐喻,而在拥有对话能力者的身上,因为对话就是光。
对话就是光,再怎么样受伤的生命裂隙都能透过去能照进教室里失去生命力的孩子,使人成长。对话是光,能照进彼此的内心,只要那么一点光,内心角落的种子会发芽的。我深信,每个拥有对话能力的教师或家长都是每个孩子的契机。对话的力量能回到生命本然的力量,回到生命的基础价值,这样的对话随时可以运用,核心的目标是关心孩子,接纳孩子,看重孩子,我们才能引导孩子看中自己,接纳自己。
我归纳了几个在生命的基础价值提问的语句,供读者参考。你可以吃苦吗?你可以失败吗?你可以失落吗?你愿意为自己负责吗?你允许自己考不好吗?你允许自己做不好吗?你允许自己挫折吗?
在这些基础提问之后,若是孩子说不行或者不愿意,我会怀着爱说我的期待,同时也允许孩子的不愿意。我会重新让孩子学会负责任,重新询问孩子,那怎么办?并且和孩子重新核对,目标是孩子为自我负责。
怀着爱陪伴孩子,孩子往往愿意往前。也联结了自己的生命力。对话过程未必是通畅的,小径常常充满曲折,那是因为人的内在,复杂度往往超越自己所知,但经过波折的对话,对我而言也是美好的景致。对话是一道光,这道光可以转变,我不是谈论物理空间的重力曲折,而是灵魂空间就是渴望明亮的,只要我们在对话中怀抱好奇与爱,和谐的对话,灵魂就会有强大的吸引力,自行将光吸入照亮生命的基础价值。
我常常将对话的程序,以普通对话、深刻对话、讨论的对话、面对问题的对话、冰山的对话,这5个进程看待。对话中的脉络,则有探索、核对、体验、转化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