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一词对应的英文单词一般用finance management,但严格来说用corporate finance management更准确,因为finance一词有多个意义,可以指财务、财政以及金融等。加上corporate可以将该管理活动限定于企业活动范围内,也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而非宏观的财政管理或者金融的管理。财务管理这门课,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会计专业的看家学问之一了,几乎等同于会计人员饭碗的地位了。而且,近些年各高校也赶时髦般专门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那更是奉财务管理为核心课程。可见这门课对于会计、财务、审计等专业及职业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财务管理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时,一般会首先描述自己的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以量化的方法为基本工具,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实践中的企业财务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的一系列方法。在会计的各类专业课中,其实财务管理是与数学关系最密切的,要比财务会计与数学的关系近得多,比如各种复利及年金的计算、资本成本的计算,资产风险及收益率的计算,投资组合相关系数及风险的计算,长期资本项目的评估等等都应用到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作为构建学科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基于量化的、数学模型的理论构建更有说服力,更能揭示财务管理中各种敏感因素,能更好的传达财务管理的理念和着重点。
然而,财务管理学科理论的目的毕竟是要应用于财务管理实践的。而当前财务管理实践中(特别在我国),真正的量化分析应用的其实是很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因为量化分析难度相对较大,二是你劳心费力做的量化分析准确性、可靠性往往也不高。比如长期投资互斥方案选择,折现率或者现金流量的估算有一点差异,就会导致最终结果的显著误差,乃至于做出失败的决策。于是,很多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宁可相信自己的经验判断,也不愿吃力不讨好地进行什么量化分析。还有一些民族文化层面上的原因,历史上我国向来不擅长数学化、数字化的思考和表达,而更稔熟于文化学、浪漫化的思维和叙述。
那么,是不是量化分析、量化思维在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真的毫无作用呢?当然并不是这样。首先,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中的量化思维会潜移默化影响到本专业的学生,使他们在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量化决策结果,从而令决策结果避免过于主观和随意。其次,量化分析模型是建立在将各种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和综合的基础上的,这样认知决策课题的好处是可以提醒经理人,不要忽视或漏掉一些重要因素,比如:项目的内含风险、资金的时间价值、自己提供者要求的报酬率等等。
例如:如果按照朴素思维来决策,一个长期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下限是该项目的现金流入量大于其现金流出量。但经过系统化的量化分析训练,即便不进行计算,经理人会很自然考虑到,为了弥补现金流入的折现损失以及项目自身的风险性,净现金流量需要一定程度调高才能符合财务可行性。此外,再考虑到投入资金及其他资产的机会成本,净现金流量还需要再度调高以满足最基本的财务可行性。另外,如果再考虑到项目资金提供者,无论是贷款或股金,也要求从项目中获得他们期待的收益,那项目的净现金流量还是需要再度提高。所以,即便不经过严谨可靠的计算分析,量化分析的思维还是可以影响经理人财务决策时的结果,而一般这种影响倾向于做更严谨、保守的选择,这对于规避错误选择,落入决策陷阱是有积极意义的。
量化分析在财务管理理论中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方法论,而在财务管理实务中是一种边缘化的、不常用的方法,这是理论与实务之间难以彻底消除的差异。不过对于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而言,他们没必要排斥量化分析方法,就算不进行详细的计算,也可以从量化分析的思维中得到有意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