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讲分享
1.家长具有成长型思维,就能客观理性肯定孩子的问题。
2.当孩子陷入极端情绪的漩涡时,容易形成灾难性事件。
3.父母需要培养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走出情绪漩涡。
4.父母笑起来,孩子就会幸福起来;父母要把积极情绪传给孩子。
5.家长做好育儿的知识储备,关键时刻才不会短路。
二、继续学习《考试脑科学》
1.睡眠也是学习的一部分;睡眠效率高的人都是秒睡。
2.睡不着主要是想多了,脑海里还在运行其他程序。
3.工作有条理、学习效率高后,大脑减少无谓的思考,睡眠质量会提高。
4.睡眠时意识层面停止思考,潜意识还在运行。
睡眠好,才能学习好;优秀的学生不打疲劳战。
5.学霸=习惯霸权,习惯=程序化技能,优秀的人都是走流程。
6.人体有周期性的变化,睡眠有生物节律。
7.孩子有自己的情绪周期,家长要敏锐捕捉到这个周期,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要多多陪伴;情绪高昂时,家长多提建议和要求。
8.当人的各种节律的高潮集中到一起时,就容易超水平发挥。
想要超水平发挥,就要掌握自己的生物节律。
唤醒人的不是闹钟,而是使命。
9.调整生物节律,更好睡眠:1)改变认知,让自己的生活有节律;2)做事流程化,睡眠形成流程;3)用冷水洗脸;4)晒太阳或待在灯光明亮的地方。
10.利用睡眠规律,更好的记忆。
睡眠时不是增加知识的“量”,而是改善“质”;使人灵光乍现,解题思路倍增;睡前是记忆黄金时间,午睡更有利于记忆。
11.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时间久了分散学习效果更好。
12.睡前适合记忆(语文、等英语);晨起大脑清醒适合学习逻辑思维类知识;饭前学习饭后放松一下。
三、案例
1.孩子小时候常生病,妈妈比较溺爱,有时生气会攻击妈妈。私立学校寄宿生,孩子不想寄宿,原来不怕黑,寄宿后怕黑。不喜欢数学老师,上课答错老师会批评他。同学欺负他时,会用刀划数学书。是否给孩子做个咨询?
李老师建议:1)孩子太小不要寄宿,行为有了偏差,赶快转学,父母多陪伴;2)孩子不要做咨询,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3)有问题先自己解决,不能总是找别人。
看到这个案例,想起一个6岁上小学就读寄宿学校的孩子,8岁时患上了白血病,父母带着孩子奔波各地求医问药。
听一位朋友说,这孩子周日要返回寄宿学校时,经常会抱着妈妈的腿不撒手,因为不想去学校,不想离开家、离开妈妈……
这是前年发生的事了,现在孩子的病情有了好转。当时听到朋友说起时,我觉得孩子生病可能和小小年纪就离家上寄宿学校有些关系,和缺少父母的关爱、陪伴、呵护有关。
这个孩子的妈妈本身有一份正式工作,又在工作之余开办了2家教培机构。为了有更多时间打理好本职工作和教培机构,选择让孩子上寄宿学校。
这个故事未免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对于孩子妈妈来说,可能还有点讽刺意味吧。
2.孩子13岁,总是从网上找和抑郁症有关的东西自评,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不爱和人交往,喜欢画面、做手工,不爱做题。马上初二,家长想让孩子超前学习。
李老师说:妈妈不能和孩子建立连接,总是自说自话,听不见孩子说的话,容易跑偏,孩子应该没有大问题。
建议:1)回到当下,用心和孩子连接;2)复述孩子说的话,明白孩子的需要;3)闭嘴少说,微笑,肯定孩子;4)慢下来、静下来,练习正念冥想、打坐等;5)先建立好关系,不要想着孩子超前学习。
这个妈妈第二次连麦,听了好多天直播,她的状态比上次好了一点,不像上次满脸焦虑了。
继续听下来后,我觉得她内在没怎么改变,还是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关注的都是孩子的问题,总想找李老师解决孩子的问题,基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会和孩子沟通。她还总喜欢跑偏,说话说不到点上,李老师多次敲鼓把她拉回到正题上来。看得我都有点替她着急了,哈哈!
好在李老师有很强的洞察力,一次次把妈妈拉回来又引到正确的方向上,带着妈妈做了一小段积极自我暗示:自己会越来越好,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妈妈后来哭了,我想她一定是有所触动、有所觉察的。她说自己就是太着急了,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没有做好孩子的港湾。
妈妈的话让我感觉到她真的很爱孩子,只是不太会爱,好在有李老师引领,好在她愿意学习,这种精神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