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电影沙龙中,我和学生们一起看了《我们天上见》。这是蒋雯丽根据自己童年和姥爷相处的经历改编的,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日渐苍老的姥爷相依为伴的故事。姥爷的严厉和慈蔼,小女孩的感恩和反哺,让人不由动容。其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共鸣最为强烈,并讲述了和祖辈一起生活的往事。
—1—
A的故事——
“在6岁的时候,在外地打工的妈妈回来和我共度春节,但是,春节一过,妈妈便要和爸爸一起外出打工。看着妈妈上了长途汽车,我的身体突然不受控制,疯狂地跑起来,试图追上妈妈。我多么盼望,有那么一刻,妈妈能让车停下来,哪怕是抱她一下也好。但是,没有人回应我的愿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反对我。我知道我跑不过车,但还是拼命地追赶,一边跑一边哭,最后整个人跌坐在地上,嗓子都哭哑了。后来奶奶追上了我,看我哭成了泪人,心疼地抱着我一起哭,哭完背着我回了家。
“如果不是奶奶的出现,我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傻事。”
B的故事——
“我生下来就有外形缺陷,不到三个月,妈妈就丢下我,和爸爸去外地打工了。第二年,他们在打工的城市生下了妹妹,比我好看很多。我从小就知道他们嫌弃我,不爱我。活在外形丑陋阴影下的我自卑、敏感。但是,爷爷奶奶全心全意地爱我,把所有好的都给我。爷爷奶奶没文化,但他们一直坚定地鼓励我支持我,相信我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他们贴心的照顾,我健康成长着;因为他们坚定的信念,我考上了大学。
“我很害怕他们变老,很多时候,我都想喊他们一声爸妈。”
C的故事——
“我父母在不远的城镇开小店,我被放在村里由奶奶一人带大,一直到12岁才回到自己的家。小时候奶奶放任我去玩,山上、田野都是我的乐园。她有点抠门,但对我很好,从不让我干家务。13岁时奶奶去世,我和这个世界联系的纽带像是断了一样。每每想起还是很难过,奶奶就是我那12年的所有啊!
“自己足够强大了,想保护的人已经不在了。”
迫于现实的压力,这些家庭的父母不得不离开孩子。离开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他们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不过,幸好有祖辈的抚养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爱。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因为这些爱的光芒,他们才找到了继续前行的方向。
—2—
放假带儿子回爸妈家,晚上睡觉时,小家伙以为我睡着了,就蹑手蹑脚地跑到外公的房间。
我爸嗔怪道:“小家伙,不睡觉干嘛呢?”
儿子呢,回到我们房间又溜回外公房间,反反复复,穿着拖鞋踢踢踏踏,趴在门边傻呵呵地笑。
我一看已经10点了,不由得怒火中烧。
这时我爸走了过来,一把抱起小家伙:“你睡不着吗?让阿公抱抱你。”
“阿公,我想让你背我。就像小时候,家里所有的灯都关了,我在你背上,你跟我讲饶饶(儿子幻想中的朋友)的故事。”
于是,在玄关处,我又听到我爸开始编撰饶饶的故事,儿子趴在他的背上,安静而放松。
在此之前,只要爷孙俩开始编故事,而且故事内容在极大地满足我儿自恋,我就会反击我爸:“至少有点引导教育作用吧,这故事质量太低了。”
可那一刻我领悟到,也许故事本身的内容并不重要。对孩子来说,和阿公在一起,一起创作故事,一起享受着这静谧的夜晚才是最美的情绪记忆。
回想起来,自打儿子会说话时,我爸就开始编故事给他听。有的时候,为了让我安心午睡,两人一讲就是一二个小时。我爸十分有耐心,儿子也听得兴致十足。上幼儿园后,儿子和阿公接触的机会少了,但每每见面还是要说饶饶的故事。
他们一起编故事就像一种仪式,让爷孙俩建立起紧密而深厚的情感链接。
—3—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双薪家庭增多,隔代教养是很多家庭不可避免的现象。可是,很多人对隔代教养有刻板印象,认为祖辈“会养不会教”“孩子早晚要被宠坏”等。我们就这样一边享受着隔代育儿的福利,一边质疑着父母帮我们带娃的弊端。这使得我们的父母也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带孩子怕做错了,向年轻人学习育儿观念又深感力不从心。
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要么自己带孩子,要么放下质疑,对帮忙带孩子的爸妈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临床心理学家南茜女士说:“在所有的文化当中,祖辈都是溺爱孩子的,这没有问题,来自于祖辈的适当溺爱对孩子而言是美好的体验。”
她的孩子出生后,因为没有祖辈和他们生活在同一城市,就雇佣了一个意大利老太太做孩子的保姆。这个老太太喜欢给孩子们吃曲奇饼干,尽管南茜女士表达过自己的不满,要求控制高糖分零食的摄入,一天只能吃“一个”。但是,孩子们还是照吃不误,老太太也偏袒他们说“这真的是唯一一个”。每当南茜女士和孩子们谈起这件事,他们都会幸福地忆起每天的这“唯一一个”曲奇。
这份受宠的体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一生的宝贵礼物,回忆起来温暖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