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提供了用户与用户、读者与创作者及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互动交流,本身也是内容衍生品。近期工作涉及,就简单记一下看到的。
概述:一. 评论区结构;二. 评论上传图片;三. 一个小疏漏。
一. 评论区结构
常见的评论区结构,分为3类:
No.1 主题式设计(树形分支结构)
每条主评论(一级评论)都作为一个“主题”,而这条主评论的回复(二级评论)都被当成“主题”的子集。
举个栗子就是微博:
优点:
1.内容更聚焦,前后对话清晰;
2.便于筛选优质评论(利于运营);
3.对于一级评论而言,密度更大,展示更多。
/
缺点:
1.回复的二级评论隐藏较深,要再次展开查看新内容(为弥补这个缺点 大多应用都露出部分回复,提高可见性);
2.易被蹭热门一级评论“前排灌水”。
题外话:对比微博和云音乐,都是主题式设计,但对于回复评论处理,却有不同。
微博 是仅@原评论用户:「用户A 回复 用户B:回复内容CCC」。相比较会更节省空间,牺牲的是他人视角的上下文阅读(当两人的回复中间插入了别人的回复时,阅读不连贯);
云音乐 引用原评论:除了展示 用户A 的回复内容,还会引用 用户B 的原评论一起展示出来。阅读上稍好,但容易造成平铺式的问题,原评论信息不断重复。
No.2 平铺式设计
所有评论/回复都是一级页面,无二级页面,每一条都作为新的评论展示出来,层级并行。
举个栗子就是: 豆瓣小组
优点:
1.对每一条回复来说,曝光相对平均,对优质二级评论有利;
2.适用于对于评论量不大项目 / 或运营初期,利于渲染热评氛围。
/
缺点:
1.产生讨论时,阅读连贯性差,米有上下文交代;
2.回复的内容属于二次互动行为,易产生与原文章无关或重复冗余评论。
No.3 盖楼式设计
指每次对原评论的回复,都把原评论内容露出,并带上自己的评论,以“圈层”样式呈现,久而久之就形成无限嵌套的方框样式,叫做“盖楼”。
不常见,不多说。
二. 评论上传图片
1. 传图
a. 传图到服务器一般来说有两种选择:
一是先选择本地上传,点击发布后再统一传到服务器(节约编辑中的流程时间、减少选错图重复上传浪费流量及便于离线后断点重新发布,但图片上传状态和错误信息不好实时掌握);二是选图后就直接上传,等传输全完成后才发布。
b. 关于图片审核和不通过图片
先发后审。
不通过的图则不再展示(不占位,当出现大量违规图时,占位默认图对他人来说本身也算是垃圾信息。)
展示大家会不会心知肚明原因然后一大堆求原图呢。
2. 图片展示
针对单图(只有一张图)多图(不少于2张)两种情况,自我提出了三种图片显示比例方案:
a. 统一固定 1:1 宽高比
逻辑简单粗暴,多图时为了节省空间,展示样式没有争议;
但单图的问题就很大,基于原图裁剪过多,预览图识别性差,几乎每张图都需要再次点击看原图才能知道内容。
b. 依据原图比例套模板
按原图比例,定了3种模板:方图、宽图、长图,对应着嵌套。
这样做法没什么大问题,长图会被裁剪也是合理的,但非长图时就和我的初衷有点出入,没有很好解决原图被裁减的问题。基于此,又有了第三种。
c. 原图等比缩放
将单图划分为两种形式:长图和单图。
长图判断:高 / 宽 > 3
-> true 则走长图裁剪逻辑
-> else 则走等比缩放
等比缩放能让非长图的单图不会被裁剪,更还原图片信息;而长图时则固定宽高,顶部裁剪,保留图片头部信息作为预览。
题外话:多图时,因为样式原因,经常看到的是一种「逼死强迫症」的非3倍数,这时往往用户喜欢发所谓的「占位图」来凑齐。
腾讯视频 doki 区则对这种情况做了处理(5图/7图/8图时),
比如以下情敌们发的图:
三. 一个小疏漏
方案3忘记定最小图片范围了,如果发了个比 emoji 还要小的图片,预览图可能就看不清了(不过这种情景也很少吧)。
做法是定个最小值,执行放大之术。
如果你觉得我哪里想的不好,请不吝拉我一把,简信评论都可。
参考文章:
非常感谢下列文章,文中部分观点的来源
10个关键点,告诉你如何设计产品评论模块
关于评论区的产品设计
评论结构设计及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