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句年少时期揶揄人的笑谈。岁数大了,有时发现,真是这么回事。
以前的我,总觉得自己有张三寸不烂之舌以及一颗理解万物的同理心,所以从不怕与人沟通交流,相信凭借我的智慧和真诚,总能所行无碍。直到现实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大学期间,有个同学曾主动与我交好,姑且称呼A吧。她有好吃的先给我,有问题请教也毕恭毕敬,每天散步尾随其后。别人津津乐道的时候,A很骄傲地说我是她的好朋友、好导师。我享受着这种被人崇拜所带来的虚荣,自然而然地觉得我高她一等,拿捏她的情绪信手拈来。
有一天清晨,她同寝室的同学告诉我,前一晚A突然癫痫发作,不省人事,临铺的同学连忙喊来指导员,又拍又喊的折腾半天,A才醒来,结果尿了一裤子。对于这种事情,我心生同情,但又觉得问题不大,便只是关切地问了A一句,裤子干了吧?
A满不在乎的背对着我,拉着裤裆说,没事,看,早就换了。
没过几天,我发现不对劲。A明显疏远了我,偶尔对视,她的眼神总是躲闪。
我觉得莫名其妙,特地跑去问她怎么了。她半天才说,因为那天我是当着全寝室的同学的面问了那一句,让她下不来台,她觉得很没面子,伤自尊了。
我一听就急了,连忙解释道,之所以问那么一句,就是想用轻松的语气让她不要有压力,而且当时周围都是她寝室的同学,都知道前一晚发生了什么,所以我没避讳。
她低着头不吭声,我又使出浑身解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详细的解释了一遍我对她没有恶意以及关心她的初心,希望她心里能够放下芥蒂,大家还是好朋友。谈话的最后,她点点头走了,然后,仍然对我敬而远之,避之不及。
我头一次深深地感到沟通无效的无力感,这是一种无论你怎么掏心掏肺,对方都油米不进的僵局。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找对方的谈话是否二次伤了对方的自尊,才导致彼此渐行渐远?对于这样已经坏死的关系,我到底该如何力挽狂澜?
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三年,直到大学毕业时的聚会,我们也许是意识到,以后的人生各奔东西,今生未必再见了吧,这才放下芥蒂,互相拥抱,拍了张合影,笑嘻嘻的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
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教训,我突然意识到,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沟通真的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小心踩到了对方的雷区,就算你把自己的真心掏出来双手捧上,也可能只会让对方觉得恶心。
年少时,如果做了让对方误会的事,便总是急于辩解自己的初衷,希望对方不要继续误会下去;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丰,对于这样情况的处理,已经变成一笑而过了,对方能想通最好,想不通各自安好。因为,对于欣赏你、理解你、支持你的人,稍微解释或者不甚言语,他们都会释怀。而对于和你思想不对频的人来说,就算演绎出一篇精彩绝伦、逻辑严密的论文来,他也不想领情。
因为每个人成长的途径都是一个孤品,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思想,没有一模一样的人。我们的同理心只能理解到七七八八,对于对方微细的思维活动,我们真的很难扑捉准确。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问心无愧,剩下的,交给时间验证,交给历史保留。除此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