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春季
- 立春: 2 月 3 - 5 日
- 雨水: 2 月 18 - 20 日
- 惊蛰: 3 月 5 - 7 日
- 春分: 3 月 20 - 22 日
- 清明: 4 月 4 - 6 日
- 谷雨: 4 月 19 - 21 日
夏季
- 立夏: 5 月 5 - 7 日
- 小满: 5 月 20 - 22 日
- 芒种: 6 月 5 - 7 日
- 夏至: 6 月 21 - 22 日
- 小暑: 7 月 6 - 8 日
- 大暑: 7 月 22 - 24 日
秋季
- 立秋: 8 月 7 - 9 日
- 处暑: 8 月 22 - 24 日
- 白露: 9 月 7 - 9 日
- 秋分: 9 月 22 - 24 日
- 寒露: 10 月 8 - 9 日
- 霜降: 10 月 23 - 24 日
冬季
- 立冬: 11 月 7 - 8 日
- 小雪: 11 月 22 - 23 日
- 大雪: 12 月 6 - 8 日
- 冬至: 12 月 21 - 23
- 小寒: 1 月 5 - 7 日
- 大寒: 1 月 20 - 21 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三伏天
何为 “伏”?
伏,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
从夏至开始,昼渐长夜渐短,夏至阴生,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伏” 由此得名。
伏天,因为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故也成为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约在公历的 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之间。这段时间昼长夜短,阳光接近直射,地面每天吸热多,散热少,一天比一天热。
天干、地支
- 一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交叉组合,形成甲子、戊戌等组合,以此类推的结果,就有了六十花甲。
三伏 & 天干、地支
-
初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日后的第三个 “庚” 日开始到第四个 “庚” 日为初伏。
末伏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之间的时间。
因为两个庚日之间相差十天,所以头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
头伏和末伏之间的这段时间。也就是从夏至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所以,中伏,有时候是十天,有时候则可能是二十天。
天干是 10 个,也就是说每隔 10 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而一年有 365 天(或闰年 366 天),不是 10 的整数倍。所以今日是庚日,明年非庚日。从而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导致了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三伏天 &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小暑
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如上,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是表示夏季炎热的节气,范围仅在一个月内。
而三伏按天干、地支计算,不受月份约束,虽然与大小暑有相当长的重合时间,但并非一回事。
《仲夏夜》
四季
- 春季:3、4、5月份
- 夏季:6、7、8月份
- 秋季:9、10、11月份
- 冬季:12、1、2月份
孟、仲、季
孟,长也。仲,中也。季者,少称也。- 《说文》
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逸周书 · 周月》
四季与孟仲季组合,即农历中的十二个月: 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与三伏、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很容易理清。
综上现在(16/08/01)是大暑、中伏、季夏,心中豁然许多,你 Get 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