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这个标题,脑袋里回响着熟悉的《童年》的曲调。童年,这段充满快乐无忧无虑的时光,让人有点羡慕。
剧情简介:出生在中上等阶级的杨小英,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女孩。不同于邻里的妞儿,她不用做家务,不用被挨揍,入学堂前都在左邻右舍地玩耍。这一旁的邻居是个被大家视作疯子的思康三姨。孩子从来不顾忌什么,英子跟三姨聊天说笑,保守秘密,也帮她找到丢失的小安子。除了这些之外,她还遇到一位为爱犯傻的哥哥。偷盗换钱,却一心为弟弟舍弃任何的哥哥。
故事情节的主幕放在一个八岁的大小姐身上,却把她那独特,童年的美好勾画得惟妙惟肖。剧幕开始时,她模仿门外咀嚼的骆驼样子,却意外地童言童语想象出驼铃的目的。孩子都是纯真的,驼铃不是为了吓走狼群,而是在漫漫长路中奏歌寻趣呢。这时的画面突然打到一个面露痴情,傻傻呆望的豆蔻女子身上。她招呼英子过去,带着一脸的堆笑,英子这样的孩子哪来的惧怕,稳稳地走过去,尽管最后被奶妈无情地带走。
可是,孩子的好奇,女孩的心思,都彰显得太明显。越是不能做我越会去尝试,初生牛犊不畏虎;越是大人遮遮掩掩地说出的话,我越是心知肚明。帮妞儿推开撩拨的大人,听三婶讲故事涂指甲油,这都是那年我们自己小的时候为之心旷神怡的作为呀。
英子是非明确,她乐于助人,不用眼阅人,即使遇到她可能已经明白意识到的事,她依然犹存哥哥参加弟弟毕业典礼的自豪记忆。“我分不清天和海,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英子,你骗人,他问你我是坏人吗?你摇头,你知道他也是情非得已。他问你我是好人吗?你摇头,你知道举报被抓以后看到的游行砍头。当两种衡量标准被置于心中,你选择的依然是沉默不语。
也许最后仍然被抓的哥哥带着责备和怨恨看的那一眼让英子躲起来,但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我觉得英子没错的,你做得很好。
英子的最后一幕留给了家人。英子的生活简单,有一个弟弟,剧幕结束时还是个说余妈不走的孩童。英子给弟弟泼掉药罐的残渣,俨然已经成了大人的小帮手。弟弟太小,手足之情描述不多。接着是奶妈,这位从儿子一出生就离开家谋生的母亲最后才得知儿子死掉女儿被卖的事实。拒绝归家,忠诚陪伴主人家两孩子直到剧幕拉下。还有就是父母,英子爸最后得了容易传染的肝病,她背着母亲的交代叮嘱,偷偷跑去医院,给爸爸看成绩单,说自己一学期都没旷课的喜绩。家庭中的英子像极了幼年时的自己,可是越长大似乎就越难坚持这些现在看起来格外珍惜的特点。
这部电影进展平稳,没有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让人内心平稳安定。真正给自己带来莫大冲波的是童年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