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跟他人说事时,常常觉得自己沟通清楚了的呀,但最后做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可能是对方根本不听我们的或对方做出来的与自己预期不符。我举个家庭的例子,妈妈跟孩子说:你去煮下饭。(反抗型回答)孩子生气的说:没空,你自己去;(不符预期)第二种孩子可能是去了:但做的粥。母亲会说:你怎么做的粥啊?难道不知道我不吃粥吗?结果母亲自己重新做饭。这种例子不管是生活还是职场都很常见,老板布置的任务做出来时发现完全不对口,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人都在苦恼。
我要该怎样才能高效沟通呢?说简单点就是如实的提出我们具体的要求,并且对方能准确的理解你的意思,越具体越好,提的要求不能过于抽象,要让人听了就知道该怎么去做,很多家长会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家长向孩子提的要求具体吗?其实是不具体的,我想问怎样才算好好学习呢?孩子去年考60分,今年考80分,算不算好好学习,在很多人眼里这孩子总算是好好学习了,孩子回去给家长看成绩单,父母依然说孩子:你就不能好好学习吗?怎么才考80分呢?这时父母还是责备孩子。小孩就纳闷的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今年已经进步20分了,怎么就不算好好学习了。因为父母的预期可能是100分或90分以上才算好好学习,没有达到预期就觉得孩子还是没有好好学习。
所以说我们跟对方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跟对方说清楚做到什么程度或范围才是你所期待的,要不然人家做出来的结果也未必是你满意的,可能最后你也不开心对方也不开心,还是上面考试那个例子,父母应准确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期待:孩子,我希望你可以好好学习,今年争取考个90分。
大家会说,孩子煮饭那个请求不够具体吗?也可以说是具体的也可以说是不具体的,如果是不具体的角度来说:你只叫对方煮饭,那对方大多是按照自己擅长的、喜欢的去做,可能小孩觉得天气热喝点粥不错就煮了,没想到妈妈不喝粥。有人会问那怎样的表达才算准确的表达呢?“孩子,你去煮下饭,记得煮干饭”这算相对准确的表达;
也不能只说:孩子,你去煮下饭,记得不要煮粥喔,结果小孩跑去煮了个面条,妈妈气冲冲的说:大中午的煮面条吃,你咋想的(对于南方人中午一般都是米饭)?孩子会郁闷的说:我不是没有煮粥吗?满足了你的要求,你还想怎样,你想吃什么就不能讲清楚吗?
还有种可能是,妈妈对孩子说:你去煮下饭,记得煮干饭,炒青菜。孩子饭煮好青菜也炒好,但妈妈很生气的说:你为啥菜里会放香菜呀(有些人忌口香菜)?似乎表达很清晰、准确了呀,但实际来说没有满足需求的请求都是不清晰的。
所以说我们在表达需求的时候要注意的是要说清楚自己的需求,说清楚需求需要注意的三个点:第一点是非常具体而非让人感到抽象,让人家听到你的话知道怎么做,要不然人家没法行动;第二点满足你的需求有标准,那就说清楚标准,可能是做到什么程度或范围等,如果没有那可以不说,这时你的需求可能是只要对方去做了这件事就行,比如煮饭,这时你的需求是吃饱,对其它都没有要求了,煮什么都行;第三点是同一需求有不同的满足方式,同一方式里也可以有略微的调整,就像炒菜,有些人有部分忌口的,其它的都不介意,而调料的种类极其多,这时我们既要说清楚要什么,也要说清楚自己不要什么。
高效沟通的第二点是要明确我们的谈话目的,可能有人会说:我每次说个话都要想下自己的目的是啥,我真是醉了,太让人心累了。那如果沟通没有目的,大多时候我们也就没有收获,反而会造成更多的烦恼。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两人谈恋爱时女朋友对男朋友说:我好烦呀。这时男朋友可能产生的反应是啥也不干或干了点什么,但你还是很烦,这时你的对象特别想帮你但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他也会比较懵的。这时女朋友可能会说:你应该懂我的,为啥就一点都不懂我呢?
现实生活中两人即使非常了解彼此,都有不懂对方的时候,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何况别人呢?所以我们应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女朋友准确的是:我感到很烦,希望你能陪我聊聊天/安静的坐会儿等等需求。
只要我们有所表达就希望可以得到反应,如果我们越希望得到称心如意的反应,那我们表达就要越具体,生活中我们期待的是陪伴、理解、支持等,而这一切都需要行为反应来支撑。
漫无目的的沟通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很常见,在我们工作中有个常见的场景就是开会,有些领导还特别喜欢开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有些情况是老板讲完下面的同事也没有听出来啥,最终讨论解决的问题是啥也不清楚,最终导致的局面是大家既没收获,也没分析出问题到原因。这样的例子我曾经就遇到一个这样的老板,老板真的特别喜欢开会,一周开个四五次,每次都是一两个小时的会议时间,讨论结束后没有解决问题,也没有形成方案,高频次、长时间、漫无目的的开会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一件事,时间真的很宝贵,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尽量做到对自己、对他人的时间负责,同事们也很苦恼这件事。所以说不管是开会还是干嘛,我们都应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朝这个方向去行动,最终才有机会取得我们的预期;反之可能是一无所获,也可能是取得的成果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说清楚了的呀,但为啥对方做出来还是跟我们预期的不一样呢?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叫做“我们不一样”,很多时候你所说的,和我们所理解的真的不一样,就拿吃饭来说,南方人说吃饭基本都是煮米饭炒两个菜这样吃,而北方人所理解的吃饭大多是吃饼、吃面、吃馒头加菜,这一点深有感触,我是个南方人,目前在北京发展,以前合租的房子里,那几个都是北方人,他们天天都是弄面粉来煎饼或馒头,我非常困惑的说:你们天天不吃饭,就吃这些吗?对方说:对于我们北方人,吃饭就是吃面、吃饼、馒头这些,基本就是跟面粉挂钩。而在南方人眼里吃饭就得吃米饭才算吃饭,面条、饼、馒头都是用来当作早点、点心、宵夜之类的。
造成这种理解不一样的原因有有很多,比如说有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阅历等等所影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当我们如实且具体的提出要求后我们还希望对方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那就一定要寻求反馈,寻求反馈就是检验对方对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或方案的理解程度,在还未行动之前还有及时纠正的机会,如果等对方做完了才发现不对,造成的问题可能是件小事,对结果好坏都影响不大,那也就无关紧要;但如果是一笔重大的投资,百万、千万、上亿等级别的投资,那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一笔重大的损失,这时我们可能会抱怨当初我明明说清楚了的呀,为什么还会这样啊?这时只能说一句话我们所理解的真的不一样。
我还是用说上面妈妈让孩子煮饭那个事来说,我提出的请求被人怼回来了怎么办?这时如果我们希望关系和谐,愉快的合作下去,那我们可以适当的示弱一下,别用那么强势的语言去说,或者去询问下孩子:孩子,你希望妈妈应该怎么跟你表达,才不会如此生气呀。当对方说完后,可以问下对方你为什么希望我用这样的方式沟通呢?这时对方的敌对心理往往会逐渐被消除掉。
在沟通时还会出现的场景是:我们跟他人吧啦吧啦说了一堆时,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对方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咋想的,他到底同没同意等一系列的困惑。
当我们说了很多时想知道对方的心情是怎样时,我们可以跟对方说: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些人的内心在想:你怎么现在才问啊?我内心已经快崩溃了,你是唐僧吗?说的我头都疼了。如果对方是希望和谐的沟通可能会说:你今天真的说了特别多,足足说了两个多小时,让我感到有点烦了,自己也感到坐不住了,下次希望你尽量能在半个小时内把问题说完。
如果我们在生活或职场中遇到对方跟自己坐着一起聊天、谈话,发现对方总是动来动去、东张西望。这时对方多半是想的:师父请你别在念颈箍咒了,徒儿知错了。这时我们自己有觉察到对方的这些行为请记得停止念经,去询问下对方的感受,往往能化解一部分对方内心的不耐烦心理感受,顺便问下对方为什么,也就有助于了解注意事项,下次我们沟通起来会更加顺畅。
有时候我们跟对方说了半天,你可能会觉得我在对牛弹琴,对方一句都没回应,我们跟对方唠叨一堆,一定是希望获得对方的反馈,是希望对方有所建议、听听对方想还是希望征得对方同意?如果是想听听对方的建议或想法,那我们说完后去询问下对方:你听完我的方案,你有什么建议或者看法吗?如果行,你为什么会觉得可行?如果是不行,那根据你的经验判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如果这个方案需要执行你会怎么去做?
如果我们是特别关注这个方案的营销环节,那我们可以跟对方这样说:我的方案是这样的,这次我特别看重营销,对于营销环节你有什么建议或者看法吗?如果行,你为什么会觉得可行;如果是不行,那根据你的经验判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如果这个方案需要执行你会怎么做?
如果关注的是整体那就去询问整体,我们关注的是部分,那就说完整体后再去提出部分;如果我们是聆听者,听完了部分还是无法做出判断,那就去了解整体,进行最大化的了解然后给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我们是想征得对方的同意,提出自己的请求后,一定要问下对方同意这个方案/计划吗?很多时候我们跟对方说完,他的回答是模糊的,只是我们以为对方同意,然而这只是你以为的而已。举个场景例子,你去通知大家开会,遇到要参与开会的同事你跟他说:记得下午五点开会。对方的回答是“哦/好等词”。你以为对方同意了,就没在意,但发现开会时他没来,领导询问情况,你说我都通知了的呀。在这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你跟人家说了,他是知道这件事了还是同意会去做的,知道和同意行动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我们想得到确定的答案,那就给人家二选一的问题,再次去询问对方时:下午五点开会,你可不可以/行不行/能不能参加?这时人家的回答只能是可以或者不可以,行或则不行。
而我们提出请求后可能会被人拒绝,当然对方的拒绝不代表我们就不去执行,至少我们知道阻碍在哪里,这时会去找新的解决方案,如果非要去执行也要跟对方说明理由。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评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