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是我的亲人,我才懒得跟你唠叨”,“要不是为你好,我才不说你”,这两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是我们的家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估计很多人从小跟我一样,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欺负了我们,而是他们总是被我们的父母作为标杆来鞭策着我们,无论我们现在做得好还是不好。
“你看这次成绩怎么又差了,你看你班的xx,大家都是同班的,怎么你就学不了人家呢,怎么生你一个这么笨的孩子”,一句很耳熟的话,第一次听到,我们会觉得「xx很优秀,我该向他学习」;第二次听到,我们开始对xx有敌对心理,「他干嘛这次还考得那么好,害得我又被骂了」;第三次听到,我们开始怀疑我爸妈因为我考试考砸了,不再爱我,而更喜欢别人家的xx了。
从此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开始怀疑起人生的方向。开始模仿父母口中的标榜人物,无论他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我们都以为那是对的。我们那时天真的认为,只要成为xx,爸妈就会重新像以前一样爱我们了。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然而,某一天父母突然发现我们身上多了莫名其妙的坏习惯,就又开始‘’打击式教育‘’,「哪里学来的坏毛病,好的不学,净学坏的,你还能做成什么事呀」。不问事情始末,一顿劈头盖脸地责备。日复一日,父母会发现小孩慢慢与自己没那么亲近,话聊得越来越少,以为那时个成长的必然过程。
殊不知,裂痕的幼苗已生根发芽。
有人说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很含蓄,确实不会像西方父母一样与孩子亲吻表达爱意。但并不能把“打是情,骂是爱”奉为教育的金句。认为对一个人说难听的真话才是爱他的表现,哪怕那是句玩笑话。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因此经常被父母打击的人,会极度自卑,常常会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他们会做事犹豫不决,明明做好了,还会左思右量,生怕自己做错了。这种性格的形成,可能跟童年的不被认可而导致的。
记得宋丹丹和巴图一起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本应该是难得的母子欢聚时光,但宋丹丹却在节目中不停地吐槽儿子巴图。
看到别人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会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当巴图为她手忙脚乱生火煮鸡蛋时,她却一边奚落儿子笨手笨脚,一边埋怨儿子扬起的烟灰弄脏了自己的脸。
她还将巴图小时候的糗事当笑料逗大家开心,看到巴图脚趾发炎了,竟然说:“不会是你自己啃的吧?你小时候就喜欢自己啃脚。”丝毫不顾巴图的面子。
在节目中巴图羞得一脸通红,急忙躲到鸡窝去“避难”。
何炅见状都忍不住替巴图打抱不平:
巴图已经带着男人的尊严去垒鸡窝了,你却让他表演啃脚?!
其实,宋丹丹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
取笑、挖苦、打击,是他们教育子女的惯用手段。
他们认为鼓励孩子会导致他们骄傲自满,自我膨胀,不能虚心地学习。认为“打击式教育”能使人变得谦卑,让孩子更有动力去奋发向上,变得更加优秀。
可是父母也许忘了自己小时候的伤痛,这打击式的语言犹如一把锋利的武器,深深地扎在我们的心里,痛彻心扉,却不见流血。却被他们津津乐道地用着,不断往上面撒盐,不能痊愈。
当我们自己成家以后,父母的这种意向观念,不知不觉地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我们却自然而然地将同样的方法加之在我们的伴侣和孩子身上。停下忙碌的步伐,我们会惊骇地发现,我们潜移默化地变成另外一个自己的父母。
有句话说得很好: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希望别以爱的名义,将语言当成武器来打击我们。越是至亲的话,伤口越扎得深,越让我们不能释怀,我们越会把自己变成一只刺猬保护自己,结果同样刺痛别人,伤心自己。
所以请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自尊,露出你的笑脸,像小时候一样摸着我们的头说“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如果再努力一点,你会做得更好”。我们就会满腔热血,充满能量,昂首挺胸大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