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会了我们什么

摘抄:

第二章 了解死亡 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 我们因何而为人?我最喜爱的一个定义是:“人属于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群体,以碳为基础,倚赖于太阳系,受限于知识,易于犯错,必死。”

>> 因为我们是人,就被默认可以犯错,如此想来可以带来一种奇异的安慰力量。我们并没有能力第一次就把所有事情做对,也没有无限的寿命可反复练习,将件件事务都打磨完美。既然如此,我们就应接受自己的生命无法如此纯粹。有些事务我们会做得很好,它们会丰富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他人的生活;那些我们显然永远无法掌握的事情,只是在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

>> 作为人,“有意识”可能是决定性特征,这集中体现为我们有关于“自我”的认识——自我审视,由此认识到自己是有别于他人的个体,这几乎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 身份认同感是自我概念成熟的彰显和延伸,我们由此得以发展出密切相连、错综复杂的社会。具有身份认同感使我们探索和展示我们是谁,想要做怎样的人,选择什么价值,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就令我们能够表达个性,可能也让他人对此报以包容态度。

>> “但是,法官阁下,我的当事人的太太是在15年前死去的,所以,即便曾经的那个他杀了她,生理上他已不再是同一个人,他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已经死去,被替换掉。您面前的这个人无法出现在犯罪现场,因为那时他还不存在。”

>> 这四种永久性细胞是神经系统里的神经元,颅脑底部的一小块骨质区域,称为耳囊,牙齿上的釉质,以及眼睛里的晶状体。

>> 我们的神经元,或称神经细胞,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几个月就已形成,我们出生时所有神经元的数量就是余生所有神经元的数量

>> 这些细胞在大脑中一直存在,由此可以提出一个有趣问题:这里是否有着关于我们身份的某些信息?可能可以绘出神经元之间的沟通机制,以此呈现我们如何思考,更高层次的推理和记忆功能如何实现。有研究表明,借助荧光蛋白,我们可以看到记忆如何在一个突触层面形成。实际应用可能还有点像科幻小说,不过我认为,理解神经元在构建身份中的关键作用,就在不太远的未来。

>> 构建耳囊所需的营养物质,就是由母亲孕16周左右时的饮食供给的。所以,在我们的脑袋里,那块大小仅够盛下4滴雨水的小骨头大概要在我们余生中都携带着母亲怀孕4个月时的午餐化学元素记录。要是需要证明妈妈永远不会离开我们,这就是证明;要探究妈妈是怎么进入我们脑海的,这就是个全新视角。

>> 衰老的标志开始显现:头发变细褪色,视力衰退,皮肤起皱松弛,肌肉质量和张力降低,记忆力和生殖能力下降。

>> 现代医学奇迹能实现4种器官的移植:心脏、肺、肝脏和肾脏。但那“大家伙”,大脑——我们身体中其余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根本指挥控制中心——未曾被成功替代过。生与死之间的协约,似乎就写在这些神经元之中。

>> 死后变化有7个可辨识的阶段。第一个是皮肤苍白样改变,这一改变在死后几分钟就开始出现,持续约一小时。

>> 第二个阶段是尸冷,在身体开始冷却时很快发生。

>> 第三个短暂的死后阶段开始了:尸僵。僵硬通常在死后5小时内从较小的肌肉开始发生,随后传到较大的肌肉,在死后12~24小时达到高峰。

>> 心脏不再泵血,身体逐渐进入死后变化的第四个阶段:尸斑。

>> 在第五个阶段即腐败阶段,细菌的整体结构开始解体,细胞膜开始被微酸性的体液溶解。这个过程称为“自溶”,给厌氧菌以细胞和组织为养料增殖提供了完美的条件。

>> 第六阶段是快速继续腐烂,这一阶段发生在幼虫孵化和大群蛆虫称王称霸的时候。

>> 最终的第七个阶段是白骨化,身体的所有软组织都已被分解,只剩下骨头,可能还有一些头发和指甲,因其成分为惰性的角蛋白。

>> 完成上述死后分解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呢?答案不那么简单。在非洲的一些地区,昆虫活动猖獗,温度较高,人体从尸体变为骨架只需7天。但在苏格兰的寒冷野外,可能需要5年乃至更久。身体分解的速度受气候、氧气接触、死因、埋葬环境、昆虫分布、食腐动物活动、降水和裹尸处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很少能根据这个现象来判断确切的死亡间隔时间。

>> 名字可能是我们的身份中最不永久的组成部分,却可比我们必朽的遗体留存得更久甚至跨越世纪,有时还能有力地激发后来人的恐惧、愤怒、爱与忠诚。

>> 名字是由他人替我们选择或赠送给我们的,也可能是诅咒的标记,我们要携着它走过余生,它成为我们认为自己是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我们在一生中的身份由身边的人加持,我们相信他们说的都是真话,那么我们的名字和传承就成为自我感知和安全感的基石。

>> 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使用三种特征作为身份的基本指标:DNA、指纹和牙列。

>> 若是使用父母采样,我们尽量采用母亲的DNA,因显然父亲有并非生父的可能。

>> 我们很少给亲属带去欢乐的消息,但我们也相信,递送消息时的善意、诚实和尊重,最终会有助于他们面对事实和创伤的愈合。

第三章 死亡零距离 当那些爱你的人溘然而逝

>> 他在生活中拥有的不多,却异常满足。

>> 那天我意识到,当那一度让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那股生气,离开了我们一贯驱使着走过生命历程的这副皮囊,物理世界中留下的不过是一阵回声或一道影子。

>> 人体外貌发生的变化要深刻得多,绝不仅仅是血流停止、压强消失、肌肉松弛、大脑失去动力。一些难以描述的东西失去了——无论我们叫它灵魂、人格、人性,还是只是称其为存在。

>> 死亡是真正的未经探索的目标地,就我们所知,抵达以后也无法返回。

>> 恰如作家、科学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说:“生命愉悦,死亡平和。棘手的是从生到死的切换。”

>> 真希望我们都像威利一样幸运,在享受过快乐健康长寿的生命以后,突然毫无疼痛地栽进一碗暖乎乎的番茄汤里,我们一家人都在他身边。

>> 她坚信死后有生命,为此我非常希望她能回来与我谈谈。我很伤心,她不曾回来过。

第四章 死亡就在身边 如何说再见

>> 匆匆一生中我们在应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想做什么之间来回折腾。最终大部分人可能都感到自己实现得太少,或者本该用另一种方式做事。

>> 医院病房,没有温暖、爱、个性和记忆,对试着为一个最个人、私密、发生过就无可挽回的时刻做准备的将死之人和他们所爱之人来说,是一处太过荒凉的所在。

>> 经历死亡对人们来说有转变态度,甚至改变生命轨迹的力量。

>> 善意和诚实不就是我们在陷入疾病、疼痛之中或临死之时所企望的吗?

>> 脑电图研究指出,在无意识或临死时,所有感官中最后丧失的是听觉。

>> 爱的触摸显示了对死亡的无畏无惧。

>> 不得不看着阿尔茨海默病夺走家人的记忆,夺走他们几乎全部的独特身份,这样的悲恸比起被阿尔茨海默病夺走这一切的本人,会沉重几分?

>> 要经历一场危机,才能面对现实,做出艰难重大的决定。

>> 有一天我问他为何如此费力,他的回答令我震惊得从来不曾忘记,从中我还听到了祖母的腔调。“我们怎么知道她听不见?”他说,“我们怎么知道她不是被禁锢在头脑里,只是没法交流?我们怎么知道她不孤独,不害怕?”

>> 所以在他自己遭遇痴呆症时,我从不曾假设他的意识已不在,我相信他的意识只是被禁锢在他的头脑里,他充满恐惧且孤身一人。

>> 父亲,这个物质和精神上的存在,一度是我生命的基石,现在就像合上电灯开关一样从这个世界消逝了。他离开了这个房间,留下一个更瘦小的躯壳。这种感觉很奇异:我对这个躯壳毫无依恋,因为那不是他。我的父亲不是他的身体,他远甚于此。

第五章 身后事 一切却并未终结

>> 这些仪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家庭和社区可在仪式中纪念逝者,公开与之道别,还在于丧失亲人的人可将他们的哀恸融进仪式里,无论这仪式要求表达还是掩饰情感,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慰藉。

>> 丧失感停留于我们内心,生活围绕它延展,将它深深埋在表层之下。随时间流逝,这种感受也许日渐遥远、稀薄,也就更容易对付,但它不会离开。

>> 死亡越来越世俗化,与之有关的肃穆、规矩和仪式也在衰落。

>> 人不需要活着才有存在感。

>> 而阿瑟已经给自己规划了离开世界的独特方式。他坚决不愿在自己年岁增长、软弱无能的时候倚赖他人。他希望等到自己活够了,就着手安排后事,用自己的手终结生命。

>> 但一项欧洲调查结果显示,对医生信任度最高的国家是辅助死亡合法的荷兰,看来获得选择权比压缩选择权更能增进信任。

第六章 遗骨会说话 我想证明你曾活过

>> “一个人,只要他还在别人的记忆里,他就还活着。”

>> 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有一个潜在的“生命周期”,或者叫作“死亡周期”,虽然通过亲人的记忆、家庭故事、照片、影像,可以让我们存在的时间长一点,但这个周期大概是四代。

>> 用礼貌而敬畏的态度对待考古遗骨,并遵循让逝者安息的要求,这种责任感必须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这不仅仅是一堆白骨,而是某人的亲属,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笑过,被爱过,存在过。

>> 面对没有身份姓名的人类遗骨,我们不容易产生同情心,而法医人类学的妙处就在于,它能恢复遗骨的身份,重新唤醒人类关爱保护他人的本能。

>> 一直以来,全世界认可和接受的尸体处理方式有5种。第一种是直接将尸体暴露在野外,陆地上或天空中的食腐动物会分食尸体。第二种是将尸体扔进河里或海里,海洋生物会帮忙处理尸体。第三种是将尸体“储藏”在地面上的陵墓里,这种方式深受富裕阶层的欢迎。第四种就是把尸体埋在地下,土里的无脊椎动物会完成腐蚀过程。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埋葬尸体,包括私人土地,只要确保不会污染水源。最后一种是火化,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是最快速干净的一种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引发空气污染。

>> 其中一种叫“水焚葬”,这种方式的原理就是碱性水解作用。将尸体放入一个大缸里,放水和碱液(烧碱或氢氧化钠),在高压下加热至160℃,大约3小时。这样一来,身体组织就变成了绿棕色的液体,富含氨基酸、多肽和盐。剩下的易碎的骨头被骨灰研磨机研磨成粉(其实就是钙磷灰石),可以撒到什么地方或者作为肥料。

第七章 莫失莫忘 唯有找到,方可治愈

>> 但我认为,从长远来看,告知家属实情是对他们小小的仁慈,因为只有接受现实,他们才能结束那些不切实际的猜想,才能真正开始正视已失去的东西,才能开始治愈。

第八章 鉴定身份 你是谁

>> 我们可以推算孩子在成年以后的身高,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两岁时的身高乘以2。(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在两岁的时候已经长到成年身高的一半了。)另外一种方法是用MPH方程式来算(就是父母身高和的一半),男孩身高(以厘米计)=(父亲的身高+母亲的身高+13)÷2,女孩的身高=(父亲的身高-13+母亲的身高)÷2。

>> 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其实我们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缩短,但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我们都一直沿用自己年轻时的身高,即便事实上我们越来越矮了。每过10年,我们的身高大概缩短1厘米,70岁以后,会再缩短3~8厘米。

第九章 残缺的尸体 凡所经历,必有痕迹

>> 防卫性肢解这个古怪的名词是指凶手分尸的原因是为了尽可能快、尽可能方便地处理尸体,动机通常是为了消灭证据和掩盖罪行,在凶杀案件中最常见。

>> 科学数据显示,大多数的杀人犯或者肢解尸体的罪犯跟受害者是认识的,而且案发现场很多是在罪犯的家中或者受害者的家中。

>> 表皮层的下面是真皮层,这一层就是文身艺术家们施展技艺的地方。在这里有很多的神经末梢,但没有血管。这就是文身会很痛,但不怎么流血的原因。

>> 想想你的手被纸割到的时候,有的时候根本不会流血,但还是疼得要命。这是因为这个伤口只是从表皮层进入真皮层,这里有神经末梢,但还没有触及皮下组织的血管。如果文身深入到皮下组织,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因为心血管系统会把墨水当成是废物排泄掉。

>> 因为墨水分子太大,无法通过淋巴结,就会在这里聚集。这就是为什么有文身的人,所有的颜色都会聚集在淋巴结处。

>> 第二种常见的肢解尸体的类型叫作过度肢解,有的时候我们也把这种行为解读为“过度杀害”。

>> 第三种肢解尸体的类型叫攻击型肢解。这种肢解通常发生在因为性满足而杀人之后,或者是为了得到对生者和死者施虐的快感。

>> 沟通型肢解是最后一种类型,通常是暴力帮派和有武力摩擦的双方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威胁,要求对方停止某项活动,或者强迫他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自己的帮派而不是对手的帮派。

>> 在原告、被告这样的法律体系里,一方想要证明你是世界一流的专家,另一方却想让你看起来像个十足的傻瓜。

>> 通常先向我提问的是我提供过服务的一方的律师,在这个案件中就是代表皇家检察署的律师。事实上,这通常是最温柔的审问了,但当他们问我年龄时,我也经常犯些小错。并不是我要拒绝回答,而是我的年龄实在是太不重要了,我经常都会忘记,这个时候通常都会引起大家的窃笑。我也就大概犹豫了半秒钟,这也足够让我放松下来,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都会责备自己为什么不事先想好自己的年龄,而总是忘记。在那样的情形下,年龄是我脑子里觉得最不重要的事情。

>> 但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愿意读这种悲惨的死亡故事,就会有缺乏同情心的新闻行业。

第十章 在科索沃的日子 那些死于战争的人

>> 人类自己亲手制造了毫无人性的灾难,比其他任何自然灾害都要严重。

>> 有的时候我们都忘记了简单的生活也有它的好处。我们关注的大多数新闻故事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我们还是习惯性地想要知道每一个细节。我们吸收了太多消极的东西,我甚至担心我们对信息的接收疲劳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失去原本的好奇心。

>> 而且我还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新闻报道其实是经过粉饰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真实发生的事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不会被完整地报道。所以如果你看到的报道已经让你难过心碎,你一定要明白,真正发生在当地的事情会更加严重。

>> 关于大规模伤亡事件,唯一能预测的就是它的不可预测性。

>> 他们脱下了身上的盔甲,队长朝我走过来。他离我很近,嘴巴都快贴到我的耳朵上,非常清楚严肃地对我说:“小女人,你都不知道你是有多幸运才捡回一条命。”

>> 跟外界完全失去联系是一种很奇怪又很有吸引力的经历。对那些工作不开心、私生活不幸福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解脱。

>> 隐藏在我们盔甲下面的柔软并不是弱者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人性的表现。

第十一章 当灾难来临时 海啸让我重新认识死亡

>> 那就是所有有能力处理重大伤亡事件的国家,有义务在灾难发生时提供国际援助。在我们现在的世界里,事故、自然灾害、恶意可以在眨眼之间就带走人的生命,我们需要随时准备,训练有素,及时专业地处理灾后余波。分歧、自我都应该被放到一边,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我们要先团结在一起。

>> 灾难事故发生后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救援伤者,寻找死者,进行身份认定和预防进一步灾害的发生。

>> 我们不要忘记,灾难的发生不是可不可能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所以当下一次灾难来临时,不管它是大是小,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地应对。

第十二章 正视死亡 除了恐惧,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被死人吓到过,相反,从来都是活人更让人恐惧。死者,往往都更好预测,也更容易合作。

>> 但真正的自我认识通常都是通过接受自身的焦虑、缺点和恐惧实现的

>> 在我看来,逝者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潜伏着的魔鬼是那些犯下滔天罪恶却还活着的人。

>> 我认为他们对这个社会最柔弱的群体犯下的是最卑鄙、最不可饶恕的罪行。成年人没有任何权利剥夺孩子们的纯真。

第十三章 遗体捐赠 消除恐惧的最佳方法

>> 我们不需要都是天才,我们只需要是务实的推行者、改造者。但我们必须诚实,不能把原创者的功劳据为己有。

后记

>> 我不想活到太老的年纪,如果那样,意味着要和年轻人争夺资源,尤其是如果我再也不能贡献什么,还要成为我爱的人的负担。我想要在生命的最后也是独立的,行动自如的,所以我宁愿用质量换取数量。

>> 我把死亡当成最后的冒险,我不想在这最后的时刻什么都没有体会到。毕竟我只能体验一次死亡。当死神来临时,我希望我自己还能清醒一点,可以跟她交谈,所以我不想因医疗救治而阻碍我们的谈话。我想要能够认出她,听到她的脚步声,看清她,触摸她,闻着她的气味,品尝她的味道,用人的思维尽可能地理解她,这是我生命尽头唯一的盛典,我不想因为没有坐在“前排”而错过什么。

点评

认为好看

看完这本书,以后谈起死亡我可能会平心静气,不再震惊。我一定要夸一夸译者,读起来完全没有外文书籍僵硬晦涩的通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524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813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1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8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7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3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9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7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8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8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9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6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03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0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