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木淡淡
今天返程,一上车就听到一个阿姨突然惊呼:呀,那什么东西又忘记带了。然后就开始高声抱怨她旁边的丈夫:“你什么都不管,我一天那么多事情要忙,你都不提醒我一下。”然后又联想到了另一个事情,然后又是一阵抱怨,内容差不多,噼里啪啦的。在一旁的我都听得有点不耐烦了,她的丈夫,开始小声的辩白了几句,后来轻轻地叹了口气,干脆不做声了。
看得出来,他已经习惯了妻子这样的抱怨和说话方式,虽然无奈,但是也毫无办法。好不容易,妻子不再抱怨了,但是两个人相对无言,一路上也没什么交流。
可以猜想,这对夫妻的日常生活对话模式,大都都是以妻子抱怨,丈夫沉默为主。两人一路上无交流,无笑颜,我能断定,他们并不幸福。
相反,坐我前面的是一家三口,父亲先上车,期间有个人看错了车位,这位父亲耐心的给人解释了一番,那人愉快的走了。车快开了,他往窗外张望一下,自己念叨了两句:怎么还不上来。但也并没见他催促。过了一会儿,伴着一阵欢快的笑声,母女俩终于上车了。一家三口,一路上有说有笑,这两位父母和女儿的交流方式,开始让我有点恍惚。我怀疑:他们应该是朋友吧?直到女孩喊称呼爸爸、妈妈,我才确定,原来一家人可以这样交流。他们不像父母、女儿,更像是朋友。一路上相互吐槽,相互开玩笑,但又充满爱意。旁人都能感觉到这一家子幸福得快要溢出来了。
这一路,引起了我的思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变得对陌生人客气,而对家人却变得苛刻起来?
前段时间流传网络的北大毕业生王猛,就没有车上的女孩幸运了。在他受到欺负向父母求助时,父母不但不站在他这一边保护他,反而是站在对立面,不是冷嘲热讽,就是言辞苛刻的说教。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的父母却要求他做一个五毒不侵,全副铠甲的圣人,做不到就是责骂和嘲讽,最后才会导致他一走就是十二年,不与父母联系,甚至把他们所有联系方式都拉黑。
大人也许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孩子也有尊严,也需要他们的尊重。而他们习以为常的苛责和嘲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在这样的伤害下长大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会感到幸福?他用如此激烈的方式与父母决裂,这个家还有幸福可言吗?
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此,男女之间何尝不是呢?如果没有了相互尊重和理解,没有站在对方角度的同理心,矛盾会很容易爆发,并且无法修复。车上的那对老夫妻,如果妻子能换个方式,把自己的现状和担心说清楚,并且把自己的要求说出来,而不是用抱怨的方式一味指责,她每天应该就不会活得这么累了吧。那位丈夫,如果能站在妻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理解她的难处,并且给与宽慰和帮助,结果也不至于只能在旁边默默的叹气吧。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都知道需要经营和维护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但其实家人的关系更应该小心呵护。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言伤六月寒”,对外人对此,对家人更是如此。被外人伤害了,可以不必往来,但家人无法回避,一次伤害需要无数次的努力来抚平,甚至永远都无法弥补。学会好好说话吧,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指责,幸福与否,都藏在你说话的方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