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格物致知当做一条法则。我们每天都身在各种事务之中,都在尽力把事情做好,做对,而我们自己的心是否正,起着决定的作用。怎么才能心正呢?除了各种外界,比如领导、企业氛围、客户压力、客观条件等影响,掌握各种科学原理、社会和生活常识,俗话说的“老理儿”都是心正之本源。我们可以通过在生活、工作实践中不断运用“理儿”还原事物的本质,甚至是还原本质的本质,就能真的做到“格物致知”,让我们拥有美好和幸福的生活和事业。
朱熹的格物致知
物指物体。格物致知:搞懂存在于物内的知识和道理,我们可以理解为搞懂科学原理。还原事物之理。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
物指事情,我的事情。格物就是求事物之正,要把事情给它正过来,首先应该正自己的心。我作为一个实践的主体,在一个具体事件的过程中,我如何去正自己的心,如何去处理好自己的事,使事物得其正。
一本之理 分殊之理
格物致知不是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穷尽天下每一个事物。
我今日格一物,格到一定程度,明日格一物,格到一定程度,我就有可能实现对一本之理的把握。强调不断地积累。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还原具体事物之理,即物而穷理。通过分殊之理的不断还原,分殊之理不断的格,获得分殊之理的具体的知识,达到一定的状态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类推的前提和基础,才有可能获得关于一本之理把握的前提和基础。在一个具体的关系情景中,在一个具体的知识情景中,要穷尽具体事物的本质之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样子。
理在哪里?
“格”,正也。“物”,事也。“格物”,正事也。
事物之理不在事物本身,在我,在心里。心正,行就正,事自然就正。求事物的正,首先要正自己的心。
求事物之正,就是格物,要把事情给它正过来,首先应该正自己的心。
格物也就是正心,正心也就是诚意,诚意也就是致知,作为一个过程是完全统一的。
我作为一个实践的主体,在一个具体事件的过程中,我如何去正自己的心,如何去处理好自己的事,使事物得其正。
什么叫得其正,标准在哪里?合乎标准的为正。标准是是否合乎你自己的本心。
本心是什么?本心就是道,就是天理。合乎天理就是合其正。
事事物物得其正就叫做格物致知。强调实践主体在实践中的作用。
在变化之中把握变化,或者说在变化之中把握永恒。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事物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但是在当前情景之下,在特定情景之下,是还原出当前事物的当前状态,执中而行这个原理是不变的,尽管情景可以转换,但是在转换的情景当中去还原出中道,这个原理是不变的。
义者宜也
合乎事物之当下情景的,能够在当前这个情景当中,能够还原出事物之当下状态,并且去采取一种恰当的合乎事物之当前状态之行动,我能就把它叫做正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