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皮囊》这本书,缘于无意间自南京的诚品书店瞟过。佛语有云凡胎肉体不过是“臭皮囊”,只是修行心性的载体。人身是地水风火“四大假”合成而成,虚幻不实,污秽不净,不值得贪恋。所以《红楼梦》里才会批宝玉“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所以这本透过皮囊探求人的心性的随笔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作者蔡崇达是资深媒体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和《周末画报》,巧的是这三本杂志是我学生时代的最爱。
作者虽为80后,然而《皮囊》中的笔触却丝毫未有时下大多数年轻作家的油腔滑调,尽显的是闽南乡里人家的质朴与温情。看多了传奇人物的叱咤风云,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却更打动人心。全书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由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字里行间中,99岁阅尽人生的阿太,逆来顺受又坚忍不拔的母亲,好强又要面子的中风的父亲,自负的天才文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厚朴,积毁销骨的牺牲品张美丽,一个个人物穿梭于那个带着海风和鱼干的腥甜气息的小镇的街道,小镇远处的青山还围绕着炊烟袅袅。蔡崇达透过这些人物的皮囊,看到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故事,看到了小镇上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硬气的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曾流泪,只为舍得;切菜时砍断手指也镇定自若,淡定地告诉曾孙受伤的不过是皮囊,皮囊需要历练才有价值而非供奉起来不用。小学尚未毕业的母亲带着姐弟俩,一边照顾偏瘫的父亲,一边又执意要拿出全家省吃俭用的前来修葺家里即将拆迁的楼房。面对儿子、丈夫、亲戚的质疑,母亲无论多么艰难依然坚持这个梦想,只为让父亲与儿子在乡亲面前有脸面,更是为了她和父亲的爱情。在儿子眼中一向莽撞粗鲁,带着江湖气,像“大哥”一样无所不能的父亲,也无法抵御疾病。一场中风将他变得像孩子一样脆弱,而儿子也体会到了父亲对子女,对母亲从未表现出的温情……蔡崇达的文字像电影镜头,他的至亲乡邻们如一个个鲜活的电影形象,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淳朴隐忍,又有不可避免的愚昧守旧。蔡崇达作为走出山村落脚北京的大学生,故乡的一切对他来说陌生而又熟悉。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冲击着偏远落后的故土,少年时期的蔡崇达向往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但在经历父亲的去世与母亲对于神佛歇斯底里的追求后,蔡崇达却感悟到只有回归故乡,与所爱之人朝夕相伴才能够让漂泊的心灵得以宁静,也体会到当初为何母亲执意要修葺即将拆毁的楼房:家里的房子是他的根。即使有一天它拆毁了,只要他回来,他就不会无家可归。
蔡崇达作为80后的年轻作家,放弃于大城市打拼,选择归于平淡的生活,也许为很多同龄人所不解。其实人生在世,生活在哪里,完全取决于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只要内心宁静而满足,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呢,何必执着于皮囊的表象是否华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