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十)
——第十章:兴趣和训练
2017/8/11
一、兴趣和训练的意义
1、兴趣的意义:
生命活动并不表明一个与客观的和非个人的领域分离的纯粹个人的或主观的领域。事物的变化和一个人的自我活动并非漠不相关,自我的前途和幸福与人们和事物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兴趣和关心,是指自我和世界在一个向前发展的情境中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兴趣的三种意义:①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②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③个人的情感倾向。
①一种作业、职业、研究、商业,常有人称之为一种兴趣。
②我们也称兴趣是事物感动人或吸引人的地方:是事物影响人的地方。
③当我们说某人这件事感兴趣,或对哪件事感兴趣时,重点直接放在他个人的态度,自我专注于对象。
兴趣这个词,从英文词源上说,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
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的代表遥远的重点,在这两者之间的是手段即居间的种种情况——如要完成的动作,要克服的困难,要是用的工具。这些居间的情况所以饶有趣味,正是因为现有的活动要向前发展到我们所预见的结果和期待着的目的。
通过使学生了解教材和儿童现在的能力存在的联系,从而使材料有兴趣,是常识;通过外部的和人为的诱因,使材料有兴趣,应该承担加在教育上的兴趣原理的所有败坏的名声,被称为“软的”教学法和“施粥所”的教育理论。
2、训练的意义:
在活动的开始和完成之间,要经过很多手段和有障碍的地方,就需要进行审慎的思考和持久的努力。所谓意志,极大部分正是说我们有一种深思熟虑的或有意识的倾向。
意志的两个因素:对结果的预见性,预见的结局对人控制的深度。
固执是一种坚持性,但并不是意志力。一个真正有执行能力的人会考虑他的很多目的,尽可能清楚和全面地了解他行动的种种结果。(比如《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意志坚定但不固执,所以当劝曹丕进谏让曹植回来而曹丕不听,司马懿就回家了,当曹丕按司马懿所说的去做了,司马懿就回到了曹丕身边。)
意志薄弱或放纵自己的人,往往对他们的行为的结果,自己欺骗自己,当忽略的不良结果暴露出来后就灰心丧气停步不前。
还有一种情况是推测性地勾画出许多结果,但并不去做。
所谓训练就是具有运用自如的能力,能支配现有的资源,以实现所从事的行动。知道做什么,并能迅速地运用必需的手段去做。
3、兴趣和训练的关系:
相互联系,不是彼此对立。①训练出的能力,理解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的,没有兴趣的思考是草率和肤浅的。②要有坚持的行动,兴趣必不可少。
二、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个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
经验中的心智,是根据对未来可能的结果的预测而应付目前刺激的能力,目的在于控制将会发生的结果。心智不是自身完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得到智力指导的行动的过程。
教学的问题,乃是寻找材料使一个人从事特殊的活动的问题。这种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或对他有兴趣;同时,这种活动不把事物当做操练的器械,而当作达到目的的条件。
心智训练把心智看作准备直接应用于目前材料的自身完成的东西,两个流弊:①包庇和保护传统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不许人进行明智的批评和必要的修正(教材没问题,学生有问题)。②把训练看作消极的概念,不把训练看作就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强调努力,强调意志,运用励志手段,“吃得苦中苦”等)。
总之就是把心智和活动隔开,把教材孤立起来。教材就是现成的知识。
三、问题的某些社会方面
人们对于世界所持的基本态度,是他们所参与的多种活动的范围和性质决定的。
如果一个人在有目的的主动作业(不管是游戏还是工作)中,应付各种事物的事实,扩大了兴趣,训练了智慧,这种人就最有可能避免在学术性的和远离实际的知识与呆板的、狭隘的、仅仅是“实用的”实践之间作出选择。如果我们的教育组织能使儿童天生的主动倾向在作业中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注意到这种作业要求进行观察,获得知识,运用建设性的想象力,那就是改进社会条件所最需要的教育。
教育的改造,要使学生在运用智力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兴趣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这种对象规定他的行动,并对活动的实现提供手段和障碍。任何有目的的行动,都含有先前的未完成阶段和后来的完成阶段之间的区别,兴趣就是把事物放在持续发展的情境中,而不是孤立的东西。而意志就是在两个阶段之间持续不断的注意和忍耐的态度。
这个原理对教育理论的两方面的意义,避免两种观念,一种是认为心智和心理状态是自身完成的东西;一种认为教材是某种孤立或独立的东西。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发展和训练心智,就是提供一个能引起有目的活动的环境,把心智和事物材料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