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后,还在电脑前一截一截地完成在线学习,节奏实在慢,想到今天的阅读任务还没有完成,就拿出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买了好几个月的书。之前我在电子书里稍微看过一点,但这次看的新版的纸质书感觉到底很亲切,而且有一些电子书上没有的前言。我读完了一篇《什么是朋友?——写在本书问世7年之际》。书里说,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需要时时升级。在他看来,人脑的操作系统最核心的原件叫做“概念”的东西,他用一个我们一生都在使用的概念“朋友”来让我明白整个升级的过程。
最初的时候,“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
(小学和初中上学放学路上一起走的小朋友,寂寞暑假里一起去下军棋的小伙伴们?)
然后,慢慢升级为“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人。
(高中里你遇到以为是一辈子的小姐妹,心甘情愿为她付出,然而会有背叛,会有失望)
慢慢,心甘情愿地付出,就不是一种义气,而是你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主动维系友情的那些人。这个阶段,朋友开始分化,“老朋友”是一个特殊的分类,作者对其有个原则,轻易不和他们产生合作关系,生怕伤到这个稀缺的存在。
(你工作以后非常艰难地存了一笔钱,小人发财一样告诉了最好的朋友,有一天她却开口向你借钱买房子)
因此作者对成熟阶段朋友的定义有了新的东西: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
经过一些年的磨练,他又一次更新了定义: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至少做成一件事的人。他说这个定义不断更新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很简单清晰的过程:依附——独立——共生。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这个定义的过程,其实也在慢慢释疑我最近的一些困扰。原来所谓的朋友,有些似乎不太想主动联络了,也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感觉彼此在一起传递的都是负能量。比如说,你告诉对方,你在参加一个活动,但是要花钱,最早我就是报名参加跑步者说,百人百天的活动,对方就会打击你或者笑话你,吃饱了撑的,这种活动还要花钱。所以后来我在网络上进行的任何学习或者社团群组活动,我就再也不愿意和对方分享了,久而久之,我就不愿意和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们分享。这里边其实缺少一种尊重,对朋友的尊重,也看不到别人的成长。或者也没有那么严重,也许只是彼此很熟悉,就口无遮拦。有时候,也会感觉到所谓的朋友们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开始出现了各种微妙的变化,偶尔在一起相聚,也是各怀心机,话里有话,各种生分,俨然小说家笔下的女人们,原来有过的互相扶持和尊重,已经消失不见,只剩明争暗斗,比孩子、你老公、比社会关系、比财富。朋友之间要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江湖气,而是一种“成长性”。我曾经以为我们要一起前进到老,然而经过几次这样的聚餐以后,我就再也不愿意相见了,尽管我在所有的聚会中像一个傻瓜像一个和事佬,但我已经看穿那些未来的面孔。不如怀念。
几个月前,我曾经和H聊过,说感觉人到中年,反而孤独。现在想来,我应该是不知不觉中升级了自己的某种系统,所以显得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