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并影响着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观察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这些问题,一部分是由于目前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例如“双重管理体制”、“分级管理和非竞争性原则”等,但大部分是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不足的直接后果。为此,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提高非营利组织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1.长期正规教育
长期正规教育是指那些学制在两年以上,学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学业完成之后颁发国家承认的学位的教育方式。主要的形式有MPA和各种授学位的研究生课程班。该类教育主要是为NGO培养领导层的精英,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一的NGO组织。MPA和研究生课程班等专业学位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目标是培养在非政府公共组织、公共服务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高级)职员,为学生提供非政府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短期培训
短期培训并不追求“通才”培养,它更看重的是某一方面问题的解决。为此,短期培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短期培训的时间短,一般以一个星期时间为宜;(2)系列性,每一期针对非营利组织管理中不同问题,突出重点。制定好培训计划,保持培训的连续性;(3)系统性,虽然每一期的培训一般只针对一个主题,但对培训内容应该严格筛选和提炼,使课程能够循序渐进、自成体系,便于学员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和掌握;(4)实证性,培训过程中应特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结合他们的亲身实践讲授有关组织发展及其战略管理的经验;(5)交流性,短期培训强调培训和研讨相结合,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尽可能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讨论、交流,使培训班成为师生之间以及学员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