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二·六六】
壬申冬,阳羡诗人汪溥,落魄金陵。余小有周济,蒙赠诗云:“邂逅得蒙青眼顾,此生今已属明公。”还家后,寄其弟玉珩《圌山草堂诗》来,有“屋角响松涛,晴日长疑雨”之句。又《柳絮》云:“明知绣阁多春思,故傍帘前款款飞。”
壬申,此处指乾隆十七年,1752年。
阳羡,一般指宜兴,今宜兴市,江苏省辖县级市,由无锡市代管。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年—310年),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元代,宜兴县几度改设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改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83年,宜兴县隶属无锡市。1988年,撤县设市。
汪溥,未找到相关资料。
汪玉珩,(生卒年不详),字荑畦,宜兴人,著有《圌山草堂诗》,《朱梅舫诗话》。
圌山,音chuí shān,又名洗山、谁山、谯山、瞿山、仙鹤山。西距江苏镇江30公里,雄峙江浒,扼锁大江。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囗”将余下的“耑”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按:现有不少书中将《圌山草堂诗》错为《国山草堂诗》、《图山草堂诗》,读者引用时须注意纠正。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