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妈,如果日本人打过来我们怎么办?”林徽因淡定地指着村前的长江说:“中国文人自古就有骨气,咱家门前不就是长江吗?”
8岁的梁从诫歪着脑袋想着母亲的话,他已读书几年,熟知屈原、文天祥等人的故事,母亲话语中的意思是,在最坏的情况下,应选择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思索片刻后,梁从诫又问道:“那,我和姐姐怎么办?你不管我们了吗?”林徽因叹了口气,爱怜地摸了摸梁从诫的小脸说:“只怕到时候真的顾不上了!”
梁从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打小,妈妈就没有给他讲过小白兔、大灰狼的故事,只会给他读《唐雎不辱使命》、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 在他心里,林徽因从来就不是一般的妈妈。
林徽因,祖籍福建,出生于杭州,自小与祖父母住在一起。
祖父林孝恂是清朝进士,他拥有开明的思想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他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并倾力打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林徽因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父亲林长民,是梁启超的好友,早年留学日本,取得学位后回国担任要职。极力反对不合理外交,主张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引发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然而,在1925年的一次战事中,被流弹击中不幸身亡,时年49岁。
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也曾留学日本,天资聪颖,善于演讲,一心要振兴中华。由于太过优秀,24岁时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恒,是林徽因一手带大的弟弟,也是她最喜爱的弟弟,两人无话不谈,感情深厚。
林恒本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抗战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空军。
那时,中国的飞机数量不到日本飞机的十分之一,中国空军大都是以一敌四,以一敌五去战斗,他们的平均寿命为半年。
可即便是这样,林恒依然义无反顾。在1941年的一次作战中,25岁的林恒奋勇杀敌,最终壮烈牺牲。
林徽因就是这个忠烈家族里的一员。与她而言,爱国主义和舍身取义已经深深刻入了骨子里。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相识,共同的爱好和两家的渊源,将两个年轻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共赴美国攻读建筑学,说好要为中国的建筑学做一番事业。
学成回国后,夫妻俩双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他们不仅致力于教学,还积极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考察,不辞辛劳地走遍了各个角落。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带着营造学社的成员和孩子们南下去昆明。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从不忘工作,梁思成在外考察,林徽因则拖着病体,一边带孩子,一边整理大量的绘制图纸和文字资料。
昆明的圆通寺等50余处主要的古建筑就是在炮火中考察完毕的。
1940年,日军对昆明的轰炸越来越频繁,他们不得不再次逃亡。来到了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找了个四面漏风的农舍住下。
颠沛流离加上严重的营养不 良,林徽因的肺病再次发作,持续发烧,在病床上一躺就是6年,可她仍然坚持为编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
1946年,林徽因一家终于结束了9年的逃亡生活,回到北京,她又为北京城里无数巍峨又精致的古建筑担忧,于是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1953年,北京城准备改造,市长吴晗决定把林微因夫妇致力于保护的古城遗址建筑一一拆掉,林徽因急火攻心,据理力争,说这些古建筑承载了华夏民族的千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拆了就永远恢复不了了。
可吴市长却认为她是思想陈旧,没有发展的眼光,甚至恼羞成怒地指责林徽因毫无建树。
最终,冰冷的推土机将北京的古城墙一一摧毁,林徽因心痛到昏厥,从此拒绝服药,于1955年去世,享年51岁。
李健吾曾评价林徽因:她是一个难得的能耐得住学术清冷寂寞的人,也是肯为了事业理想忍受艰苦贫穷的人。
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将国家大事放在心中的文人,一个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定的女人,一个对文物的坚守与保护胜过自己生命的倔人,一个无愧于国之栋梁的能人。
这一切,都源于她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以及林家世代传承的忠诚与坚贞。